古诗词网

直城龙首抗。横桥天汉分。

庾信南北朝〕《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诗

直城龙首抗。
横桥天汉分。
风乌疑近日。
露掌定高云。
新渠还入渭。
旧鼎更开汾。
汉猎熊攀槛。
秦田雉失羣。
宜年动春律。
御宿敛寒氛。
弄玉迎箫史。
东方觅细君。
杨柳成歌曲。
蒲桃学绣文。
鸟鸣还独解。
花开先自熏。
谁知灞陵下。
犹有故将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直城龙首横桥天汉

直城 zhí chéng
汉 京都城门名。《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 城西,出第二门曰 直城门 。《汉宫殿》疏曰:‘西出南头第二门也。亦曰故 龙楼门 。门上有铜龙,本名直门, 王莽 更曰 直道门 , 端路亭 。’”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延首 直城 西,花飞緑草齐。” 唐 皎然 《送严明府入关谒黎京兆》诗:“应思右内史,相见 直城 中。”  ——《漢語大詞典》
龙首(龍首)lóng shǒu
(1).龙的头。《仪礼·乡射礼》:“楅长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其中虵交。” 郑玄 注:“两端为龙首,中央为蛇身相交也。”《淮南子·要略》:“今画龙首,观者不知其何兽也,具其形则不疑矣。”《后汉书·礼仪志下》:“载饰以盖,龙首鱼尾,华布墙,纁上周,交络前后,云气画帷裳。”
(2).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首或龙头。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虮肝龙首》:“蟣肝之奉何堪,龙首之攀可望。”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叶道卿 尝带贴职知 秀州 ,时状元 宋公序 ,及同榜 郑天休 ,已修起居注。 道卿 有诗寄二公曰:‘相先一龙首,对立两螭头。’世称为警句。” 宋 文天祥 《为或人赋》:“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 江 东。”
(3).投壶术语。箭入壶中而倚竿,箭首正向自己者称龙首。见 宋 司马光 《投壶新格·龙首》
(4).山名。在 陕西省 长安县 北。一名 龙首原 。 萧何 营 未央宫 于此。 汉 张衡 《西京赋》:“疏 龙首 以抗殿,状巍峩以岌嶪。”《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规 龙首 ,抚 未央 。” 李贤 注:“ 龙首 ,山名, 萧何 於其上作 未央宫 。” 唐 沈佺期 《人日重宴大明宫赐綵缕人胜应制》诗:“拂旦鸡鸣仙衞陈,凭高 龙首 帝城春。”  ——《漢語大詞典》
抗 kàng《國語辭典》

抗 [ kàng ]

  1. 抵御、抵挡。如:「反抗」、「抗敌」、「抗暴」、「八年抗战」。《列子·黄帝》:「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2. 违逆、不顺从。《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宋·梅尧臣〈汝坟贫女〉诗:「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3. 对等、匹敌。如:「抗衡」、「分庭抗礼」。《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荣镜宇宙,尊无与抗。」唐·章怀太子·注:「抗,犹敌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4. 举。《文选·扬雄·羽猎赋》:「移珍来享,抗手称臣。」《文选·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1. 刚直、正直。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
  2. 高尚。如:「抗志」。《楚辞·宋玉·九辩》:「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1. 姓。如汉代有抗徐。
横桥(横橋)héng qiáo
古桥名。 秦 代建于 长安 附近 渭水 上。 汉 代于其两侧增建东西二桥,因又称 中渭桥 。 唐 后毁。《三辅黄图·咸阳故城》:“ 始皇 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 渭水 贯都,以象天汉; 横桥 南度,以法牵牛。”《文选·潘岳〈西征赋〉》:“騖 横桥 而旋軫,歷敝邑之南垂。” 李善 注:“横音光。《雍州图》曰:‘在 长安 北二里, 横门 外也。’” 南朝 陈 徐陵 《长安道》诗:“ 横桥 象天汉,法驾应坤图。”  ——《漢語大詞典》
天汉(天漢)tiān hàn
(1).天河。《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毛 传:“汉,天河也。” 三国 魏 曹丕 《杂体诗》:“天汉迴西流,三五正纵横。” 唐 张籍 《秋夜长》诗:“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便有那 乌衣 子弟伴红裙,难道是织女、牵牛天汉津。”
(2). 汉 朝之美称。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出天 汉 之外,入强 胡 之域。”  ——《漢語大詞典》
分 fēn/fèn《國語辭典》

分 [ fēn ]

  1.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如:「分割」、「劃分」、「分離」。《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之二》:「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
  2. 配與、給與。《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史記·卷一 ○九·李將軍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3. 分擔。如:「分憂解勞」。《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起)​與士卒分勞苦。」
  4. 辨別。《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呂氏春秋·慎行傳·察傳》:「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1.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分公司」。
  2. 清楚的、明白的。如:「是非分明」。唐·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
  1. 區別、不一樣之處。《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2. 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3. 時間的名稱。六十分為一小時。
  4. 量詞:➊ ​ 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➋ ​ 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➌ ​ 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➍ ​ 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花了數分的時間完成這項實驗。」➎ ​ 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➏ ​ 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逢人只說三分話。」
  5.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二分之一」、「百分之一」、「約分」。

分 [ fèn ]

  1. 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如:「身分」、「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2. 情誼、關係。如:「情分」、「緣分」。《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元·秦𥳑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與居士,通家往來,三十餘年,情同膠漆,分若陳、雷。」
  3. 成分。如:「糖分」、「養分」。
  4. 整體中一個單位。如:「部分」、「我的分」。同「份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