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北望首阳山,今有夷、齐祀。

洪繻清代〕《下车入偃师县,游嵩山不至

北望首阳山,今有夷、齐祀。南入偃师城,古为汤亳里。

帝喾所旧都,周王所东履。如何同莒、邾,大无三百雉!

我向中逵行,不见繁昌市。田横刎此乡,其地尚可指。

伊水入洛河,在此如江汜。我欲游嵩山,城边聊徙倚。

望见太室容,忽焉风尘起。中路多萑苻,踟蹰不能已!

风静山逾明,欲就心如矢。闻说二室间,三十六峰里。

选胜而骋奇,峰峰天中峙。甚喜山有灵,惜哉车无轵!

况是涉坎艰,爰作临崖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北望首阳

北望
唐 杜甫 送裴五赴东川 东行应暂别,北望苦销魂。
唐 韦应物 行宽禅师院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
唐 柳宗元 构法华寺西亭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
宋 杨万里 晓过皂口岭 何时上到梅花岭,北望螺峰半点苍。
元 元淮 秋江远兴 移舟买酒近菰蒲,北望扬州有若无。
元 元好问 出京 春风不剪垂杨断,系尽行人北望心。  ——《骈字类编》
首阳(首陽)shǒu yáng
山名。一称 雷首山 ,相传为 伯夷 、 叔齐 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 之巔。” 毛 传:“ 首阳 ,山名也。”《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按, 首阳山 在今何地,旧说不一。《论语》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首阳山 在 河东 蒲坂 , 华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  ——《漢語大詞典》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夷 yí《國語辭典》

夷 [ yí ]

  1. 中国古代东部民族之一。殷商时约分布在今大陆地区山东、江苏一带。后泛称东方各族为「夷」。如:「徐夷」、「淮夷」。《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序》:「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2. 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如:「蛮夷戎狄」。
  3. 同辈。《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4. 锄草、平土的农具。《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鉏、夷、斤、𣃁,试诸壤土。」《管子·小匡》:「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𣚚,试诸木土。」
  5. 创伤。《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军吏,察夷伤。」《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通「痍」。
  6. 平易、平安。如:「化险为夷」。
  7. 常道。《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通「彝」。
  8. 姓。如周代有夷诡诸。
  1. 铲平、使平坦。如:「夷为平地」。《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国语·晋语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2. 诛除、消灭、平定。《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唐·柳宗元〈封建论〉:「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3. 铲草、割草。《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4. 陈放、安置。《礼记·丧大记》:「彻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
  5. 平均。《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唐·孔颖达·正义:「所以平均下民也。」
  1. 平坦。《庄子·眩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从充则涂夷而运远,帝初以为疑。」
  2. 愉悦。《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通「怡」。
  3. 傲慢无礼。《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远,庸众而野。」
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4. 全;完全:~全。人到~了。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齐 [ jì ]
  1.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2.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3.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4.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齐 [ zī ]
  1.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 [ zhāi ]
  1. 同“斋”。
  2. 斋戒:~三日而后行。
  3. 庄敬:~庄。~严。
祀 sì《國語辭典》

祀 [ sì ]

  1. 祭祀。《尔雅·释诂下》:「祀,祭也。」《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1. 年。《书经·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