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香奁赋就怜苏蕙,织出回文寄锦心。

沈天孙明代〕《花烛词赠王蕙芳

比翼双飞宿上林,流苏掩映合欢衾。
香奁赋就怜苏蕙,织出回文寄锦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香奁赋就回文锦心

香奁(香奩)xiāng lián
亦作“ 香匳 ”。
(1).杂置香料的匣子。《周书·艺术传·姚僧垣》:“灵上唯置香奩,每日设清水而已。” 唐 薛能 《送浙东王大夫》诗:“香匳扃凤詔,朱篆动龙坑。”
(2).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猗歟彤管,丽矣香奩。” 南唐 李煜 《挽辞》:“玉笥犹残药,香匳已染尘。” 宋 贺铸 《琴调相思引》词:“赖白玉香匳供粉泽。” 清 陈维嵩 《虞美人·咏镜》词:“香奩凉鑑蟠金兽,背压蛟螭钮。”
(3).借指闺阁。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至 吴融 、 韩渥 香奩脂粉, 杜荀鹤 、 李山甫 委巷丛谈,否道斯极, 唐 亦以亡矣。” 明 高瑞南 《四声怨》曲之七:“风风雨雨,香奩寂寞此时情,几阵心寒枕上听。” 林纾 《桐城派古文说》:“ 中郎 兄弟,几以香奩谐笑入文字矣,一堕其樊中,即生魔障。”  ——《漢語大詞典》
赋就
天生的  ——《整理自网络》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1. 「怜 」的异体字。
苏 ( 蘇 ) sū/sù
苏 [ sū ]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 指须头下垂物:流~。
  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4. 缓解,解除:以~其困。
  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 姓。
  8. 见“噜”字“噜苏”。
苏 [ sù ]
  1. 朝向:“~刃者死”。
蕙 huì《國語辭典》

蕙 [ huì ]

  1. 一种香草。古人将其佩带在身上以避疫疠。《文选·张衡·南都赋》:「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荪苌,晻暧蓊蔚,含芬吐芳。」也称为「佩兰」。
  2. 参见「蕙兰 」条。
  1. 喻高雅、高洁。如:「蕙质兰心」。《文选·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织 ( 織 ) zhī/zhì
织 [ zhī ]
  1. 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布。编~。~女(❶织布、织绸的女子;❷指织女星)。棉~物。
  2. 引申为构成:罗~罪名。
  3. 用染丝织成的锦或彩绸:~锦。~文(即“织锦”)。~贝(织成贝文的锦)。
织 [ zhì ]
     ◎ 古同“”,旗帜。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回文(迴文)huí wén
(1).修辞手法之一。某些诗词字句,回环往复读之均能成诵。如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回复读之则为“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起源说法不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回文所兴,则 道原 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餘制。”按, 道原 作品已佚。一说起源于 前秦 窦滔 妻 苏蕙 的《璇玑图》诗。参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六》、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第七编十一。
(2).回复的公文。《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解 曹伯明 并赃物、文卷,到府厅交割了,讨了回文自回。”
亦作“ 迴纹 ”。亦作“廻文”。亦作“逥纹”。 1.指编织物上回旋曲折的纹理。 南朝 梁 沈约 《相逢狭路间》诗:“大妇遶梁歌,中妇迴文织。” 元 顾瑛 《唐宫词次铁雅先生无题韵》之二:“莲花池畔暑风凉,玉竹迴文宝簟光。” 元 袁桷 《次韵马伯庸题〈凌波仙图〉》:“石痕生左角,松影印逥纹。”
(2).指回文诗。 北周 庾信 《荡子赋》:“合欢无信寄,迴纹织未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书写了数幅纸,更不算织锦廻文。”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手》:“故春日迴文,逞掺掺于机锦;秋风捣练,响皎皎于砧声。”  ——《漢語大詞典》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1.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2.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1.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锦心(錦心)jǐn xīn
比喻优美的文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綉口者也。”《镜花缘》第九二回:“这句飞的原巧,也难得 春辉姐姐 这副锦心,这张绣口。” 清 孙德祖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正是 韦 家全盛时,锦心压倒三株树。”参见“ 锦心绣口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