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自有清和气,天光画不如。

曹家达清代〕《自张家宵行集

斗垣明照野,山月冷随车。独犬吠烟影,荒鸡滞雨馀。

胜游春事尽,无梦夜情虚。自有清和气,天光画不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和天光不如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清和(清龢)qīng hé
清静和平。《隶续·汉司空掾陈寔残碑》:“ 陈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参见“ 清和 ”。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漢語大詞典》
气 ( 氣 ) qì《國語辭典》

气 [ qì ]

  1. 云气。《说文解字·气部》:「气,云气也。」清·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天光 tiān guāng
(1).自然的智慧之光。《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成玄英 疏:“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至 汤 ,体长专小……性长於天光,质易纯仁。”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身闲閲世故,宇静发天光。”
(2).日光;天空的光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於王’。” 唐 李白 《狱中上崔相涣》诗:“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访蒲庵和尚》诗:“谷口噏天光,双树如拱揖。”《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们且离了这个地方,外面见见天光,可好不好?”
(3).指白昼。《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来回九十里,现在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还是早点走罢!”
(4).喻君主。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年鬢渐高,郡封甚僻……未知何日,再覩天光。”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况今主上好諫乐善,丈人日对天光,故未可与彼同年而语。” 明 张居正 《谢召见疏》:“特御内臺,宣臣入见,得以密邇天光,亲聆温奬。”
(5).犹天色。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天光沉阴,左右无色。” 唐 李白 《愁阳春赋》:“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緑而芳新。” 明 邵璨 《香囊记·邮亭》:“天光暝了,看林间宿鸟归巢,长亭渺渺路迢迢,烦借宿过今宵。”
(6).晨光。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旅病托栖》:“东方渐渐天光动,好教人私心惊恐。”
(7).谓天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有紧急事件天光要行兵,其时欲造饭食……亦要鸣锣为号。”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八:“而东方天际的明霞,又报我以天光的消息。”
(8).谓天气。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阻雨》:“早知是这样的天光也,不如不约他来了。” 清 李渔 《凰求凤·贴招》:“炎热天光,不宜饮酒。”  ——《漢語大詞典》
画 ( 畫 ) huà
画 [ huà ]
  1. 绘图:绘~。~图。~像。~地为牢。~脂镂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就都没有了,喻劳而无功)。
  2. 图像:~面。~片。~坛。~板。~卷(juàn )(➊成卷轴形的画;➋喻壮丽的景色或动人的场面)。~外音。图~。诗中有~。
  3. 写,签押,署名:~到。~卯。~押。~供。
  4. 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比~。指手~脚。“曲终收拨当心~”。
  5. 字的一笔称一画:笔~。
  6. 同“划”。
不如 bù rú
(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沙汀 《丁跛公》:“他以为不如把运气搁在买卖烟土上好些。”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