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自是别离情思剧,不缘秋色解牵愁。

黄淮明代〕《闺中闻雁代妇作

朝来出阁上帘钩,目断飞鸿泪暗流。自是别离情思剧,不缘秋色解牵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自是别离情思秋色牵愁

自是 zì shì
(1).自以为是。《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吕氏春秋·察今》:“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唐 韩愈 《伯夷颂》:“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清 孙嘉淦 《三习一弊疏》:“骄泰即自是之谓也。”
(2).自然是;原来是。 唐 杜甫 《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唐 李商隐 《咸阳》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 秦 地有山河。” 宋 陆游 《读近人诗》诗:“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董必武 《吊赵一曼烈士》诗:“自是 中华 好儿女, 珠河 血迹史千秋。”
(3).从此。《国语·周语上》:“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儒林列传》:“自是之后,言《诗》於 鲁 则 申培公 ,於 齐 则 辕固生 ,於 燕 则 韩太傅 。”《北史·后妃传上·魏宣武灵皇后胡氏》:“自是朝政疏缓,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贪惏。”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自是师行三十餘年,死者无数。”
(4).犹只是。 唐 崔涂 《春夕旅怀》诗:“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漢語大詞典》
别离(别離)bié lí
离别。《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唐 聂夷中 《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清 孙枝蔚 《将之屯留省五兄大宗留别宾贤羽吉舟次》诗:“昆弟非路人,焉敢久别离?” 郁达夫 《孤独》:“最好的朋友,在暮秋草木凋谢的时候,要分东分西的别离,你看悲哀不悲哀呀!”  ——《漢語大詞典》
情思 qíng sī
(1).情意。《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视予犹父, 颜子 之仁也,闻命感愴,以增情思。” 唐 韩愈 《风折花枝》诗:“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诗虽若直致,然情思深婉,怨而不露。” 明 刘基 《将晓》诗:“东风可是无情思,吹出新杨一树黄。”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2).情感。 唐 顾况 《悲歌》序:“情思发动,圣贤所不免也。” 陈毅 《大柳巷春游》诗:“十里长 淮 步月迟,阑珊灯火啟情思。”
(3).情绪,心情。 宋 张先 《贺圣朝》词:“春来情思,乱如芳草。” 明 杨慎 《少年游》词:“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西游补》第十四回:“ 翠娘 道:‘情思不快,做得一首《乌栖曲》,愿为君歌之。’”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怀着恬静的情思,在这样的堤岸上悠闲散步,岂不是一件大可羡慕的事情吗?”
(4).犹才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 魏文孝 谓 高閭 曰:‘卿为中书监,职典文辞,若情思不至,应谢所任。’”《红楼梦》第七五回:“要另出主见,试试你这几年情思。”  ——《漢語大詞典》
剧 ( 劇 ) jù
剧 [ jù ]
  1. 厉害,猛烈,迅速:~变。~痛。~烈。~毒。加~。
  2.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本。~情。~种。~院。~坛。京~。话~。
  3. 姓。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缘 ( 緣 ) yuán
缘 [ yuán ]
  1.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3.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4. 边:边~。
秋色 qiū sè
(1).秋日的景色、气象。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李夫人墓志铭》:“秋色悽愴,松声断絶,百年几何,归于此别。” 唐 李贺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支凝夜紫。”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秋色从西来,风物自凄紧。” 峻青 《秋色赋》:“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2).与秋时相应的颜色。指白色。《太平御览》卷二四引《礼记·月令》“立秋之日……天子居总章左个,乘白骆”注:“乘白骆,从秋色也。”  ——《漢語大詞典》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1.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3.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4.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5.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6.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7.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8.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1.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2. 答案。如:「不得其解」。
  3.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1.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1. 參見「解縣 」條。
  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1. 參見「解元 」條。
  2.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1.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2.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3.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牵愁(牽愁)qiān chóu
牵动愁绪。 唐 韩偓 《别绪》诗:“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 元 杨载 《题胡伯衡〈飞云图〉》诗:“尘沙客路牵愁远,泉石家乡入梦稀。”《红楼梦》第四五回:“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