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碧海 bì hǎi
(1).传说中的海名。《海内十洲记》:“ 扶桑 在 东海 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復有 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 东海 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隋 薛道衡 《从驾天池应诏》诗:“驾黿临 碧海 ,控驥践 瑶池 。” 唐 李白 《有所思》诗:“我思仙人乃在 碧海 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 蓬壶 。”
(2).蓝色的海洋。 宋 苏轼 《登州海市》诗:“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明 李梦阳 《去妇词》:“只解黄金顷刻成,那知碧海须臾变。”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他对着浮游在碧海里似的月亮,觉得自己的身子非常沉重。”
(3).指青天。天色蓝若海,故称。 宋 晁补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词:“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清 纳兰性德 《琵琶仙·中秋》词:“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漢語大詞典》
(2).蓝色的海洋。 宋 苏轼 《登州海市》诗:“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明 李梦阳 《去妇词》:“只解黄金顷刻成,那知碧海须臾变。”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他对着浮游在碧海里似的月亮,觉得自己的身子非常沉重。”
(3).指青天。天色蓝若海,故称。 宋 晁补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词:“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清 纳兰性德 《琵琶仙·中秋》词:“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漢語大詞典》
无波(無波)wú bō
(1).不起波澜。《文子·上德》:“使人无渡河,可;使河无波,不可。” 唐 杜甫 《泛江》诗:“方舟不用楫,极目总无波。” 金 元好问 《超禅师晦寂庵》诗:“无波古井静中天,三尺藜床坐欲穿。”
(2).以喻时世安定。《旧唐书·玄宗纪上》:“上稟圣謨,下凝庶绩;八荒同轨,瀛海无波。” ——《漢語大詞典》
(2).以喻时世安定。《旧唐书·玄宗纪上》:“上稟圣謨,下凝庶绩;八荒同轨,瀛海无波。”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偃甲 yǎn jiǎ
(1).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晋书·苻坚载记》:“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与境内休息。”
(2).指埋伏兵士。《陈书·陆子隆传》:“ 子隆 设伏於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 行师 至,腹背击之, 行师 大败,因乞降。” ——《漢語大詞典》
(2).指埋伏兵士。《陈书·陆子隆传》:“ 子隆 设伏於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 行师 至,腹背击之, 行师 大败,因乞降。” ——《漢語大詞典》
绿林 lù lín
(緑lù)指 新莽 末年的绿林军。 西汉 末年, 新市 人 王匡 、 王凤 等,组织 荆州 饥民起义,以 绿林山 (在今 湖北省 当阳县 东北)为根据地,史称“緑林军”。以后绿林军分兵转移,称 下江 兵和 新市 兵,并与 平林 兵会合,声势大振。北攻 洛阳 ,西攻 长安 , 王莽 被杀死。事见《汉书·王莽传下》、《后汉书·刘玄传》等。 汉 臧洪 《报陈琳书》:“昔 高祖 取 彭越 于 鉅野 , 光武 创基,兆于緑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夫以 圣公 身在微贱,已能结客报雠,避难緑林,名为豪杰。安有贵为人主,而反至於斯者乎?”后因以“緑林”指聚集山林间的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武装集团。 前蜀 韦庄 《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诗:“百口寄安沧海上,一身逃难緑林中。”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效款》:“须知你原属良民,怎凭依緑林。”《说唐》第十一回:“若説怕小弟们后无归着,是小覷我二人了,是説我二人要把緑林做终身的了。” 峻青 《海啸》第四章:“真是个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江湖特色,绿林风味。” ——《漢語大詞典》
息警 xī jǐng
不再告警。谓平静无战事。《魏书·蠕蠕传》:“ 阿那瓌 镇卫北藩,御侮朔表,遂使 阴山 息警, 弱水 无尘。” 唐太宗 《赐郑元璹书》:“知公已共可汗结和,遂使边亭息警,烽火不燃。”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宋阳山言防倭》:“近年海寇息警,人心颇懈,僕窃以为忧。” ——《漢語大詞典》
燧 suì《國語辭典》
燧 [ suì ]
名- 古代用以取火的器具。如:「木燧」。《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古代边防举烟警示的讯号。《墨子·号令》:「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
沈 ( 瀋 ) shěn/chén《國語辭典》
沈 [ chén ]
- 同「沉 」。
沈 [ shěn ]
名- 姓。如宋代有沈括。
煴 ( 熅 ) yūn/yǔn
煴 [ yūn ]
◎ 闷热。
- 燃微火的火堆:“凿地为坎,置~火,覆武其上。”
- 燃烧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浓烟:“此时放火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 闷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