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蔼蔼亭林云,幽幽玉山堂。

顾清明代〕《顾德章尊人龙川介寿卷

吾宗东吴秀,奕叶多俊良。矫矫龙川翁,早脱名利场。

归来自洪都,十年鬓犹苍。以彼文字游,放此云水乡。

春风介眉寿,珠玉间笙簧。蔼蔼亭林云,幽幽玉山堂。

上下千载馀,声华蔚相望。何当驾扁舟,共泛川上光。

手携蟠桃枝,酌彼昆崙觞。再歌行苇篇,和以伐木章。

佳期自今始,矫首希青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蔼蔼亭林幽幽玉山

蔼蔼(藹藹)ǎi ǎi
(1).茂盛貌。 晋 陶潜 《和郭主簿》之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 龟城 蔼蔼,焕繁霞於百尺之楼。” 清 金农 《游晋祠》诗:“蔼蔼长生树,泠泠难老泉。”
(2).盛多貌。《诗·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士。”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谗夫蔼蔼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晋 陆机 《艳歌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蔼蔼多士,发言盈庭。”
(3).(香气)浓烈貌。《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怀椒聊之蔼蔼兮,乃逢纷以罹詬。” 王逸 注:“蔼蔼,香貌。”
(4).温和貌;和气貌。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蔼蔼春候至,天气和且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遇学师 赵 ,相见蔼蔼。”
(5).云雾弥漫貌。 南朝 宋 鲍照 《采桑诗》:“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元 揭傒斯 《山水卷》诗:“稍稍云木动,蔼蔼烟烽乱。”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七:“蔼蔼玉生烟,霏霏山出云。”
(6).暗淡、昏昧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李善 注:“蔼蔼,月光微暗之貌。”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司马治书同闻邻妇夜织》诗:“蔼蔼夜庭广,飘飘晓帐轻。” 明 何景明 《白菊赋》:“簷萧萧以下月,庭蔼蔼而降霜。”  ——《漢語大詞典》
亭林
蟹谱白蟹秀州华亭县出于三泖者最佳生于通陂塘者特大故乡人呼为泖蟹又亭林湖于天圣末俄生白蟹濒江之人以价倍常靡有孑遗止一年而种绝  ——《骈字类编》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幽幽 yōu yōu
(1).深远貌。《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毛 传:“幽幽,深远也。” 清 龚自珍 《寒月吟》:“幽幽东南隅,似有偕隐宅。” 冰心 《寄小读者》二九:“你觉得这一种‘冷处浓’的幽幽的乡情,是异国他乡所万尝不到的!”
(2).寂静貌。 宋 苏轼 《和陶拟古》之三:“客去室幽幽,鵩鸟来坐隅。” 明 方孝孺 《宁野轩铭》:“幽幽斯轩,茨户瓮牖。” 清 钱谦益 《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空堂莞秸正幽幽,高枕慙非抱膝流。”
(3).(形容声音、光线等)轻微;微弱。 唐 温庭筠 《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 郁达夫 《采石矶》:“不过在这期间内,他对人虽不说话,对自家却总一个人老在幽幽的好像讲论什么似的。” 张天翼 《新生》:“路灯怪可怜地发着幽幽的亮光,叫人觉得比没有灯还要暗惨些。”
(4).悠闲貌。 唐 吕岩 《又记》:“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
(5).深暗貌。 唐 韩愈 《将归操》:“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康有为 《泛漓江到桂林》诗:“瀰瀰桂水清,幽幽桂树直。”  ——《漢語大詞典》
玉山 yù shān
(1).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 玉山 ,是 西王母 所居也。” 郭璞 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 群玉之山 。” 唐 李商隐 《玉山》诗:“ 玉山 高与 閬风 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珠辉翠映,凤翥鸞停, 玉山 蓬顶,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萼緑 回肩招 许琼 。” 徐朔方 注:“ 玉山 , 西王母 住的仙山。”
(2).用玉堆成的山,形容豪富。 唐 皮日休 《忧赋》:“ 西汉 则 王根 为玉山, 东京 则 郭况 制金穴。”
(3).对秀丽山峰的美称。 唐 鲍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宴东峰亭》诗:“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看日渐裴回。”
(4).比喻色白如山状之物。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此喻白云。 唐 杜牧 《奉和仆射相公嘉雪》:“银闕双高银汉里,玉山横列玉墀前。”此喻雪山。 宋 苏辙 《放闸》诗:“渊停初镜净,势转忽云崩。脱隘尚容与,投深益沸腾。玉山纷破碎,阵马急侵陵。”此喻浪涛。
(5).《晋书·裴楷传》:“ 楷 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 裴叔则 ( 裴楷 字)如近玉山,映照人也。’”后因以“玉山”喻俊美的仪容。 北周 庾信 《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邱墟,风神磊落,玉山秀立,乔松直上。” 唐 贾岛 《上杜驸马》诗:“玉山突兀压乾坤,出得朱门入戟门。”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 清 纳兰性德 《贺人婚序》:“临琪树於 崔生 ,照玉山於 裴叔 。”
(6).山名。即 蓝田山 。 唐 杜甫 《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 玉山 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仇兆鳌 注引 邵长蘅 曰:“ 东山 ,即 蓝田山 ,又名 玉山 ,在 长安 蓝田县 东南。”  ——《漢語大詞典》
堂 táng《國語辭典》

堂 [ táng ]

  1. 正房、大廳。如:「廳堂」、「登堂入室」。《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 以前官府辦公、審訊、舉行典禮的地方。如:「明堂」、「政事堂」、「大堂」。
  3. 用於廳堂名稱。有時也含有某一世系的意義。如:「養志堂」、「三槐堂」。
  4. 專門用途的房屋。如:「課堂」、「食堂」、「禮堂」、「佛堂」、「紀念堂」。
  5. 同祖父的親屬。參見「堂兄弟」、「堂姪」等條。
  6. 量詞:➊ ​計算成套物品的單位。如:「一堂瓷器」、「兩堂家具」。➋ ​計算課程分節的單位。如:「一堂課」。
  7. 用於商店的名號。如:「同仁堂」、「回春堂」。
  1. 宏偉。如:「富麗堂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