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欧阳《五代》世称奇,学究《春秋》《文选》史。

章学诚清代〕《丁巳岁暮书怀投赠宾谷转运因以志别

蛰苓兔丝杓,吴石鱼桐扣。青霜丰钟铿,紫气匣剑剖。

龙虎变化风云从,天涯何处无遭逢。淄渑泾渭各自媚,大壑无我皆朝宗。

东海鲰生最萧索,哀骀天选良非恶。孤情僻性真穷奇,乾坤莽莽悬瓠落。

少年随众逐辞场,十战九北何郎当。秋风黄叶长安道,夜雨青镫村学堂。

长安米贵居不易,奉母将家困侨寄。摩拟潜消笔墨灵,蹉跎暗折江河气。

掉头十载京华春,蠖屈自诧亦有伸。先茅连拔自丁戊,文章遇合如通神。

前后司衡矜荐剡,叠蒙圣主春风颔。佳话流传播缙绅,风尘耳目争旸睒。

谁知管城骨相屯,境迁事往终沈沦。北堂萱谢南路绝,衣食奔走嗟艰辛。

辛丑中州寻旧雨,失比遂遭群小侮。苏秦游困既丧资,蔡泽途穷更夺釜。

故人作宰肥子乡,为我休荫停踉跄。笙簧文酒剧欢会,岁暮风雨忘凄凉。

壬寅癸卯勤讲课,北平试拥皋比座。地交山海少耕粮,庙近夷齐尝苦饿。

甲乙丙主莲花池,相国殷勤推项斯。琳宫提举比祠禄,所惭患好为人师。

相府荒凉韩愈罢,承蜩伎捷斯文亳。朱文曾动天子颜,白字竟遭县尉骂。

丁未又困京洛尘,选部有官不敢徇。晏岁仓皇走梁宋,才拙岂可辞贱贫。

镇洋太保人伦望,寒士闻名气先壮。戟门长揖不知惭,奋书自荐无谦让。

公方养疴典谒辞,延见卧榻犹嫌迟。解推遽释目前困,迎家千里非逶迤。

宋州主讲缘疑夙,文正祠堂权庙祝。漳潭深院花木饶,侨家忽享名山福。

戊秋洪水割荆州,大府移镇苏虔刘。坐席未暖又偈偈,故人官毫聊相投。

己酉春夏江南北,驰驱水陆无休息。秋冬往还江汉间,灾平岁稔旌门闲。

庚戌重来启书局,编摩万卷书撑屋。四年转辗五迁家,疾病殇亡又相属。

鸡犬图书行李间,更堪旅榇波尘逐。人言官畏屡迁贫,何况区区恃馆谷。

自庚徂甲五春秋,饱看山青江汉流。春风草绿晴川阁,霁雪梅开黄鹤楼。

三苗背化唐虞禅,军府劳心厉征缮。残篇自为运筹停,终报前军殒大星。

三年落魄还依旧,买山空羡林泉茂。祇合驰驱毕此生,辞官翻似羁官守。

南丰先生当代奇,家学世业儒林师。瀛台星署抗高步,淮南秉节平度支。

欧苏旧治即家法,大雅扶轮声气洽。冠盖辐辏东南都,八公四子惭孤狭。

浔阳使相东浦公,乃与公阅为先容。仲夏偈来秋始见,白日无檄医头风。

先生高谊云霄上,全人肩肩视瓮盎。问医馈药使频仍,自惭何以答嘉贶。

臣之少也不如人,况今垂老忧患频。侧闻方志许参校,抵掌伸眉欲图效。

眇视跛行别有优,此事略解陈前筹。周官外史领方志,成周一道同风治。

《乘杌》《春秋》各擅名,侯国改制非西京。志为国史举全体,陋儒误认为图经。

司书版图有专职,如何方志混白黑。封建郡县今古殊,民彝物则无隆污。

行人五物献当宁,风《诗》采贡国史序。古人经纬自分明,后人不复辨牛鼠,获麟绝笔直至今,历史得失可窥寻。

史迁义本风《诗》出,比兴偏长弦外音。班《书》典肃原经礼,官仪左《国》融其体。

蔚宗习染近文人,别裁间出犹鲜新。陈氏三书有微意,阳魏阴刘褒贬异。

造奇蹈秽心术殊,尚存家法非全诬。子显《齐书》真破碎,史作雕虫大道晦。

《梁》《齐》《陈》《周》有完缺,自郐无讥一埽秽。《南》《北》二史夸剪裁,断纻败絮如纷埃。

唐初《晋》《隋》出众手,《晋》杂《隋》纯非例推。刘煦《旧唐》号芜滓,欧宋《新书》矜后起。

虽云文省事能增,未免适屦还削趾。欧阳《五代》世称奇,学究《春秋》《文选》史。

元修三史明修《元》,大车冥冥尘未已。圣人制作是为经,笔削前朝万世型。

《八旗志》仿全史例,方志当知奉法程。乃知偏主图经类,夏虫朝菌空纷争。

迂谈屡为时俗笑,山水曲待钟期评。文定诗才本清穆,山僧夜话非论笃。

瓣香偏似遇追摩,步窘吟诗若局促。南丰贤裔八面才,余事为诗如探怀。

春蚕作茧金铸鼎,化工赋物无安排。瑶章惠我见欲咥,措语无多神相出。

缠绵厚意渥春温,但恐医门遂多疾。欲和佳篇屡辍题,小巫气折大巫低。

晏岁行归志留别,长歌强效鹧鸪啼。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欧阳五代学究春秋》《文选

欧阳(歐陽)ōu yáng
复姓。  ——《漢語大詞典》
五代 wǔ dài
(1).五个朝代。指 黄帝 、 唐 、 虞 、 夏 、 殷 。《礼记·祭法》:“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郑玄 注:“五代谓 黄帝 、 尧 、 舜 、 禹 、 汤 。”
(2).五个朝代。指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殷五代之纯熙,绍 伊唐 之炎精。” 李善 注:“五代, 周 、 殷 、 夏 、 唐 、 虞 也。”
(3).五个朝代。指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评》“为法之弊,一至于此”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 大魏 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覩前车之倾覆而不改於辙迹。”
(4).五个朝代。 唐 称 梁 、 陈 、 齐 、 周 、 隋 为五代,是为前五代。《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跋》:“ 唐 武德 五年,起居舍人 令狐德棻 奏请修《五代史》。”注:“五代谓 梁 、 陈 、 齐 、 周 、 隋 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唐 张询古 《五代新説》,则 梁 、 陈 、 北齐 、 后周 及 隋 为五代也。”
(5).五个朝代。 宋 以后称后 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为五代,是为后五代。《宋史·太祖纪三》:“五代诸侯跋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欧阳修 《五代史》,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也。”  ——《漢語大詞典》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1.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2.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3.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5.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6.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7.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8.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1.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2.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3.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1.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2.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3.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1.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1.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1.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2.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1.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学究(學究)xué jiū
      (1).科举中的科目名。 唐 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 宋 代称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 许孟容 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学究科但试墨义……凡试一大经者兼一小经,每段举一句,令写上下文,以通不通为去取。”应此科试中式者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 范仲淹 ﹞与 朱 氏兄弟俱举学究……众客退,﹝ 姜遵 ﹞独留 仲淹 ,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 朱学究 年虽少,奇士也。’”
      (2).读书人的通称。 宋 陆游 《自咏》:“衣冠醉学究,毛骨病 维摩 。”《古今小说·杨老八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
      (3).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李青莲 《嘲鲁儒》,有‘未行先起尘’之句。余少时云:‘张眸始识青盲苦,对面如同学究谈。’”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4).旧指私塾的教师。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猻王。’” 清 赵翼 《大柳驿》诗:“ 大柳驛 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回目:“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漢語大詞典》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文选(文選)wén xuǎn
      (1).文官的铨选。《宋史·选举志四》:“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銓,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
      (2).文章的选录,多用作书名。 南朝 梁 萧统 编选 先秦 至 梁 的各体文章,取名《文选》。分为三十八类,共七百余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如:《中华活页文选》。  ——《漢語大詞典》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1.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3.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1.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