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杨广隋代〕《白马篇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轮台受降虏,高阙剪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徵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进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大方。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会令千载后,流誉满旗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许国况复武功

本 běn《國語辭典》

本 [ běn ]

  1. 草木的根幹。《說文解字·木部》:「木下曰本。」《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漢·高誘·注:「本,根也。」
  2. 事物的本原、根源。如:「本末倒置」、「變本加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3. 母金、資金。如:「成本」、「股本」、「夠本」、「賠本」、「將本圖利」、「一本萬利」。
  4. 書籍、字畫、碑帖等。如:「讀本」、「版本」、「刻本」、「拓本」、「手抄本」、「精裝本」。
  5. 演出的底本。如:「腳本」、「話本」、「劇本」。
  6. 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如:「奏本」、「修本」。
  7. 量詞:➊ ​ 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➋ ​ 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➌ ​ 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8. 姓。如明代有本高。
  1. 根據、依憑。如:「一本初衷」。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本之春秋以求其斷。」
  1.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本位」、「校本部」。
  2. 起初的、原來的。如:「本能」、「本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3. 現在的、目前的。如:「本月」、「本年度」。
  1. 本來、原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項)​籍也。」《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1. 稱自己或自己這方。如:「本人」、「本庭」、「本籍」、「本報訊」。《淮南子·氾論》:「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
持 chí《國語辭典》

持 [ chí ]

  1. 拿、握。如:「持枪」、「持笔」。
  2. 维护、坚守。如:「保持」、「坚持」、「持之以恒」。
  3. 对抗。如:「僵持」、「相持不下」。
  4. 支撑。如:「支持」。《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5. 扶助。如:「相互扶持」。《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
  6. 主管、治理。如:「主持」、「操持家务」、「勤俭持家」。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许国(許國)xǔ guó
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晋书·陆玩传》:“诚以身许国,义忘曲让。” 唐 柳宗元 《冉溪》诗:“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復为身谋。” 蔡锷 《致潘惠英书》:“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  ——《漢語大詞典》
况复(況復)kuàng fù
亦作“况復”。
(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漢語大詞典》
武功 wǔ gōng
(1).军事方面的功绩。《诗·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 崇 ,作邑于 丰 。” 郑玄 笺:“武功,谓伐四国及 崇 之功也。” 唐 李峤 《饯薛大夫护边》诗:“佇见 燕然 上,抽毫颂武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民还不安定,应该要先务内政,不要去图武功。”
(2).指武事。《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纘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孔颖达 疏:“至二之日之时,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猎,则继续武事,年常习之,使不忘战也。”
(3).指武力。 宋 苏轼 《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 太宗 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 清 曾国藩 《湘乡县宾兴堂记》:“自古开国之主,以武功龕定祸乱,而继体蒙业之君,恒以文德致太平。”
(4).武术功夫。 唐 张鷟 《游仙窟》:“ 张郎 才器,乃是 曹植 天然。今见武功,又復 子南 夫也。”《太平天囯歌谣传说·好和尚》:“老和尚,听説你的武功不坏,我带了几箇教师来和你比比武。” 徐迟 《牡丹》一:“这边看不行了,也搭起三张桌子,把观众又吸引了回来。可是,他没有武功底子,翻下来摔断了腿。”  ——《漢語大詞典》
彰 zhāng《國語辭典》

彰 [ zhāng ]

  1. 明显。《书经·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汉·王充《论衡·书解》:「德弥彰者人弥明。」
  1. 表露、宣扬。《书经·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汉·王充《论衡·自纪》:「好自周,不肯自彰。」
  1. 姓。如汉代有彰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