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 快要:~要。~至。~来。即~。
- 带领,扶助:~雏。扶~。~军。
- 拿,持:~心比心。
- 把:~门关好。
-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 保养:~养。~息。
- 兽类生子:~驹。~小猪。
-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 又,且:~信~疑。
-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 刚,刚刚:~~。~才。
- 姓。
-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献策(獻策)xiàn cè
犹献计。《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 吴 ,三征献策各不同。” 唐 李端 《送郭良辅下第东归》诗:“献策不得意,驰车东出 秦 。” 宋 苏轼 《过岭寄子由》诗:“投章献策谩多谈,能雪寃忠死亦甘。” 清 冯桂芬 《怀人》诗:“献策归来恋旧林,循陔至乐胜朝簪。” ——《漢語大詞典》
金銮殿(金鑾殿)jīn luán diàn
(1). 唐 朝宫殿名,文人学士待诏之所。 唐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之一:“承恩初入 银臺门 ,著书独在 金鑾殿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 玉堂 、 承明 、 金鑾殿 皆在其间。”
(2).泛指皇宫正殿。 元 白朴 《东墙记》第四折:“脱却了旧布衣,直走上金鑾殿。”《痛史》第二回:“﹝ 贾似道 ﹞到了朝门,不免下轿步行,上到金鑾殿。” 吴组缃 《山洪》六:“皇帝坐在金銮殿上,也免不得百姓说冷话,可是不是呢?”亦省作“ 金鑾 ”。 唐 白居易 《贺雨》:“小臣诚愚陋,职忝 金鑾 宫。” 宋 苏轼 《武昌西山》:“当时相望不可见, 玉堂 正对 金鑾 开。” 清 郑燮 《荆州亭·江上》词之二:“多少 六朝 闲账,近日渔樵都忘;只是怨 弘光 ,白昼 金鑾 选唱。” ——《漢語大詞典》
(2).泛指皇宫正殿。 元 白朴 《东墙记》第四折:“脱却了旧布衣,直走上金鑾殿。”《痛史》第二回:“﹝ 贾似道 ﹞到了朝门,不免下轿步行,上到金鑾殿。” 吴组缃 《山洪》六:“皇帝坐在金銮殿上,也免不得百姓说冷话,可是不是呢?”亦省作“ 金鑾 ”。 唐 白居易 《贺雨》:“小臣诚愚陋,职忝 金鑾 宫。” 宋 苏轼 《武昌西山》:“当时相望不可见, 玉堂 正对 金鑾 开。” 清 郑燮 《荆州亭·江上》词之二:“多少 六朝 闲账,近日渔樵都忘;只是怨 弘光 ,白昼 金鑾 选唱。” ——《漢語大詞典》
圣朝(聖朝)shèng cháo
封建时代尊称本朝。亦作为皇帝的代称。《汉书·两龚传》:“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晋 李密 《陈情事表》:“逮奉圣期,沐浴清化。” 唐 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闕事,自觉諫书稀。” 明 何景明 《陇右行送徐少参》诗:“ 秦 日 长城 号塞垣, 汉 时故郡称 天水 ,圣朝扫荡无烽烟,射猎之地为桑田。”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今兵革已息,学校新立,更相与讲明此义,上以佐圣朝匡直之教,下以闢异端而迪吉士。” ——《漢語大詞典》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副-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不论(不論)bù lùn
(1).不考察,不评论。《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妖人赵古元》:“操白简者,以意中所爱憎评议公罪,而事变之大小,刑赏之轻重,概置不论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凡有党社,必为自谓中立者所不满,就大体而言,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他就置之不论了。”
(2).不议论,不谈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阮嗣宗 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
(3).连词。不仅;不但。 唐 白居易 《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诗:“不论 崔 李 上青云,明日 舒三 亦抛我!” 宋 苏轼 《与米元章》之二:“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试喜》:“不论靡家靡室,兼之无食无衣,如何活计?”
(4).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且要身心不越常,能於苦海作桥樑。不论高下皆如下,此个名为真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洛阳 刘元普 仗义疏财,名传天下,不论认识不认识,但是以情相求,无有不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
(5).连词。犹哪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且説这位制臺本是个有脾气的,无论见了甚么人,只要官比他小一级,是他管得到的,不论你是实缺藩臺,他见了面,一言不合,就拿顶子给人碰,也不管人家脸上过得去过不去。” ——《漢語大詞典》
(2).不议论,不谈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阮嗣宗 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
(3).连词。不仅;不但。 唐 白居易 《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诗:“不论 崔 李 上青云,明日 舒三 亦抛我!” 宋 苏轼 《与米元章》之二:“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试喜》:“不论靡家靡室,兼之无食无衣,如何活计?”
(4).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且要身心不越常,能於苦海作桥樑。不论高下皆如下,此个名为真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洛阳 刘元普 仗义疏财,名传天下,不论认识不认识,但是以情相求,无有不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
(5).连词。犹哪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且説这位制臺本是个有脾气的,无论见了甚么人,只要官比他小一级,是他管得到的,不论你是实缺藩臺,他见了面,一言不合,就拿顶子给人碰,也不管人家脸上过得去过不去。” ——《漢語大詞典》
卑贱(卑賤)bēi jiàn
(1).旧指出身或地位低下。《庄子·让王》:“ 屠羊説 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子綦 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史记·蒙恬列传》:“ 赵高 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宋 苏轼 《乞罢税务岁终赏格状》:“今盐酒税务监官,虽为卑贱,然搢绅士人公卿胄子,未尝不由此进。”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 敬 钦风义之日久矣,然处卑贱,不愿自通於左右。” 巴金 《利娜·第七封信》:“他们虽然卑贱,人家却害怕他们;他们虽然被人看不起,大家却服从他们。”
(2).指地位低下的人。《韩非子·难三》:“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 陈荫召 ﹞遇人,有心所不许,虽豪贵人必唾弃之;即心之所许,虽孤嫠卑贱,必引而翼之。”
(3).轻蔑;轻视。《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之二:“如僕之愚,幸不为世所卑贱者,以尝在子弟之列故耳。” 蒋光慈 《中国劳动歌》:“倘若我们再不夺回自由,我们将永远蒙着卑贱羞辱。” ——《漢語大詞典》
(2).指地位低下的人。《韩非子·难三》:“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 陈荫召 ﹞遇人,有心所不许,虽豪贵人必唾弃之;即心之所许,虽孤嫠卑贱,必引而翼之。”
(3).轻蔑;轻视。《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之二:“如僕之愚,幸不为世所卑贱者,以尝在子弟之列故耳。” 蒋光慈 《中国劳动歌》:“倘若我们再不夺回自由,我们将永远蒙着卑贱羞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