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三弦(三絃)sān xián
(1).弦乐器。木筒两端蒙蛇皮,上置长柄,有弦三根,故名。 清 陈维嵩 《菩萨蛮·燕市赠相者》词:“酒尽拨三弦,狂歌《菩萨蛮》。” 巴金 《新生·五月廿四日》:“在一条僻静的街上,我看见一个盲目的中年妇人,左手搭在拉三弦的乐师底肩头,右手敲着檀板,在那里一步一唱地闲走。”
(2).即三弦。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三絃所始》:“今之三絃,始于 元 时。” 清 黄景仁 《十四夜歌宴》诗:“半黍欲飘风更约,三絃初定月无声。” ——《漢語大詞典》
(2).即三弦。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三絃所始》:“今之三絃,始于 元 时。” 清 黄景仁 《十四夜歌宴》诗:“半黍欲飘风更约,三絃初定月无声。” ——《漢語大詞典》
本 běn《國語辭典》
本 [ běn ]
名- 草木的根幹。《說文解字·木部》:「木下曰本。」《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漢·高誘·注:「本,根也。」
- 事物的本原、根源。如:「本末倒置」、「變本加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母金、資金。如:「成本」、「股本」、「夠本」、「賠本」、「將本圖利」、「一本萬利」。
- 書籍、字畫、碑帖等。如:「讀本」、「版本」、「刻本」、「拓本」、「手抄本」、「精裝本」。
- 演出的底本。如:「腳本」、「話本」、「劇本」。
- 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如:「奏本」、「修本」。
- 量詞:➊ 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➋ 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➌ 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 姓。如明代有本高。
- 根據、依憑。如:「一本初衷」。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本之春秋以求其斷。」
-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本位」、「校本部」。
- 起初的、原來的。如:「本能」、「本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現在的、目前的。如:「本月」、「本年度」。
- 本來、原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項)籍也。」《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 稱自己或自己這方。如:「本人」、「本庭」、「本籍」、「本報訊」。《淮南子·氾論》:「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边城(邊城)biān chéng
(1).指靠近国界的城市。《管子·度地》:“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暑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然,利以填塞空郄,缮边城,涂郭术。”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往者县官未事 胡 越 之时,边城四面受敌,北边尤被其苦。” 唐 杜甫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边城有餘力,早寄从军诗。” 明 冯梦龙 《邯郸梦·天山勒石》:“拓邉城,功非小。”《人民日报》1981.8.2:“边城 乌鲁木齐市 今天雨后初晴。”
(2).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 沈从文 《边城》三:“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漢語大詞典》
(2).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 沈从文 《边城》三:“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漢語大詞典》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 笑:这事太可~了。
-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 姓。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流传(流傳)liú chuán
传下来;传播开。《墨子·非命中》:“声闻不废,流传至今。”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当时 吴濞 、 邓通 ,皆得自铸钱,独多流传,至今不絶。其轻重适中,与今钱略相似。”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徐电发 词,当时盛负重名,至於流传海外,可谓荣矣。”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那些平白如话,而又表达了群众心声或者阐述了深刻思想的诗句,可以世代流传。” ——《漢語大詞典》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动-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南越 nán yuè
亦作“南粤”。
(1).古地名,今 广东 广西 一带。《庄子·山木》:“ 南越 有邑焉,名为 建德 之国。”《通典·州郡·古南越》:“自 岭 而南,当 唐虞 三代,为蛮夷之国,是 百越 之地,亦谓之 南越 。古谓之 雕题 ,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 前蜀 韦庄 《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诗:“莫问流离 南越 事,战餘空有旧山河。” 清 赵翼 《啖荔戏书》诗:“昔啖荔支在 南粤 ,食不知味为忙碌。”
(2).国名。 秦 末 赵佗 建立, 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史记·南越列传》:“ 高后 时,有司请禁 南越 关市铁器。”《汉书·两粤传》:“ 高皇后 闻之大怒,削去 南粤 之籍,使使不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 南越 与 汉 和亲,迺遣 军 ( 终军 )使 越 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自请愿受长缨,必羈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
(3).指 越南 。 田汉 《访刘永福故居》诗:“ 南越 崇宏有故枝, 渊翁 风骨自雄奇。” ——《漢語大詞典》
(1).古地名,今 广东 广西 一带。《庄子·山木》:“ 南越 有邑焉,名为 建德 之国。”《通典·州郡·古南越》:“自 岭 而南,当 唐虞 三代,为蛮夷之国,是 百越 之地,亦谓之 南越 。古谓之 雕题 ,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 前蜀 韦庄 《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诗:“莫问流离 南越 事,战餘空有旧山河。” 清 赵翼 《啖荔戏书》诗:“昔啖荔支在 南粤 ,食不知味为忙碌。”
(2).国名。 秦 末 赵佗 建立, 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史记·南越列传》:“ 高后 时,有司请禁 南越 关市铁器。”《汉书·两粤传》:“ 高皇后 闻之大怒,削去 南粤 之籍,使使不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 南越 与 汉 和亲,迺遣 军 ( 终军 )使 越 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自请愿受长缨,必羈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
(3).指 越南 。 田汉 《访刘永福故居》诗:“ 南越 崇宏有故枝, 渊翁 风骨自雄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