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翩然渡湘水,投书吊屈平。

李纲宋代〕《五哀诗 汉梁王太傅贾谊

贾生公辅器,弱冠游汉廷。高论帝王略,妙极理乱情。

出意对诏令,惊倒诸老生。从容画筹策,籍籍飞英声。

是时汉初定,颇杂秦霸称。力还治古制,物物与正名。

改朔易服色,庶几礼乐兴。仪章悉草具,舆议当公卿。

岂知绛灌徒,谮毁如建瓴。天子疏不用,谪去长沙城。

翩然渡湘水,投书吊屈平。弃鼎宝康瓠,铅刀钝青萍。

微言岂悼屈,聊复以自评。长沙地卑湿,安得寿且宁。

及观鵩鸟赋,颇觉生死轻。晚奉宣室对,夜半前席听。

文帝岂易遇,所言略施行。虽不位卿相,儒者良已荣。

梁王坠马死,泣涕亦伤生。受任乃如此,孤忠本精诚。

奈何君臣义,浇薄返不明。缅怀古人心,使我气拂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翩然湘水投书

翩然 piān rán
(1).相反貌。《诗·小雅·角弓》“騂騂角弓,翩其反矣” 毛 传:“不善紲檠巧用,则翩然而反。” 孔颖达 疏:“若不善置紲檠而巧用之,则翩然而其体反戾矣。” 清 龚自珍 《反〈祈招〉序》:“尝以暇日读《祈昭》之诗,翩然反之,作诗二章,以貽后之自桎梏者。”
(2).飞貌。 宋 王安石 《送丁廓秀才》诗之一:“好去翩然 丁令威 ,昔人且在不应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转眼化为鸚鵡,翩然逝矣。” 杨朔 《印度情思》:“天空里果然出现两只鸟,盘旋几圈,随后有一只翩然落到岩石上。”
(3).轻疾貌。 唐 韩愈 《杂诗》:“翩然下大荒,被髮骑騏驎。” 宋 刘过 《贺新郎·游西湖》词:“一舸乘风翩然去,避鱼龙,不见波声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 金女士 翩然走入,急到 徐夫人 面前,将地上翡翠扇子拾起。”
(4).潇洒貌。 明 方孝孺 《题宋仲珩草书自作诗》:“诗与书皆翩然有尘外意,诚希世奇玩也。” 明 李东阳 《兆兄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翩然上马去,似有壮士襟。”  ——《漢語大詞典》
渡 dù《國語辭典》

渡 [ dù ]

  1. 过河、由此岸到彼岸。如:「渡河」、「渡海」。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2. 通过、跨越。如:「渡过难关」。《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 平原。」宋·苏轼〈梅花〉诗二首之一:「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3. 交付、转手。如:「引渡」、「让渡」。
  1. 坐船过河的地方。《晋书·卷三四·杜预传》:「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唐·王维〈归嵩山作〉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湘水 xiāng shuǐ
即 湘江 。 汉 东方朔 《七谏·哀命》:“测 汨罗 之 湘水 兮,知时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永负 汉 庭哭,遥怜 湘水 魂。” 鲁迅 《湘灵歌》:“昔闻 湘水 碧如染,今闻 湘水 胭脂痕。”  ——《漢語大詞典》
投书(投書)tóu shū
(1).投交书信。亦指所投交的书信。《汉书·赵广汉传》:“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时有投书诽谤者, 太祖 疾之。”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夷不报命而急战,战方交则投书议和。” 鲁迅 《华盖集续编·(也许是广告)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两三月后,报章上就有投书出现,说 会稽 先生不懂催眠术,以此欺人。”
(2).谓将文书或信件投入水中。 晋 庾阐 《吊贾生文》:“涉 湘川 而观 汨水 ,临 贾生 投书之川。”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地理》:“ 汪藻 彦章 为 江西 提学,作《石头驛记》云:‘自 豫章 絶 江 而西……曰 石头渚 ,世以为 殷洪乔 投书之地。’”
(3).扔下书籍。《晋书·文苑传·赵至》:“ 至 感母言,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投书而泣。”  ——《漢語大詞典》
吊 diào《國語辭典》

吊 [ diào ]

  1. 懸掛。如:「懸吊」、「吊頸」、「上吊」。
  2. 收回、扣留。如:「他因違規駕駛而被吊銷執照。」
  3. 提取。如:「吊卷」。
  4. 到喪家慰問祭奠。如:「吊祭」、「哀吊」。同「弔 」。
  1. 懸掛的。如:「吊鐘」、「吊燈」、「吊橋」。
  1. 量詞。古代計算錢幣的單位。同「弔 」。
屈 qū《國語辭典》

屈 [ qū ]

  1. 委曲的心意。如:「受屈」、「叫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2.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1. 彎曲。如:「屈膝」、「屈指一算」。
  2. 降服、折服。如:「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3. 降低身分。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1. 彎曲不直。《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2. 短虧、虧損。如:「理屈」、「情屈」。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1. 勉強、強迫。《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2. 冤枉。如:「屈死」、「屈打成招」。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