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兔葵荒草地,人道高王曾住。
苍苔古瓦,是人天法界,雪山深处。燕麦兔葵荒草地,人道高王曾住。
水殿风凉,瑶台露白,院静浑无暑。流萤闪闪,宫墙飞入无数。
遥想渭水邙山,东西蛮触,五技穷鼯鼠。敕勒老公歌慷慨,早见英雄黄土。
马槊功名,人龙意气,总逐西风去。繁华销歇,紞然朝暮钟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燕麦(燕麥)yān mài
(1).植物名。野生于废墟荒地间,燕雀所食,故名。子实亦可用以救饥。《尔雅·释草》“蘥,雀麦” 晋 郭璞 注:“即燕麦也。” 郝懿行 义疏:“ 苏恭 《本草注》云:‘所在有之,生故墟野林下,苗叶似小麦而弱,其实似穬麦而细。一名杜姥草,一名牛星草。’” 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诗序:“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重游 玄都观 ,荡然无復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於春风耳。” 元 乃贤 《南城咏古·妆台》:“废苑鸎花尽,荒臺燕麦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雀麦》﹝集解﹞引 周定王 曰:“燕麦穗极细,每穗又分小叉十数箇,子亦细小。舂去皮,作麵蒸食,及作饼食,皆可救荒。” 清 王士禛 《宋道人传》:“老僧不甚食,厨中所有,惟燕麦芋魁,食之遂不飢。”
(2).比喻有名无实。《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言兔丝有丝之名而不可以织,燕麦有麦之名而不可以食。古歌曰:‘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边燕麦,何尝可穫!’……皆谓有名无实也。” 清 孙枝蔚 《七夕杂咏》之五:“深觉虚名无益,徒令老大堪悲。试看牵牛织女,何殊燕麦兔丝?”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有名无实。《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言兔丝有丝之名而不可以织,燕麦有麦之名而不可以食。古歌曰:‘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边燕麦,何尝可穫!’……皆谓有名无实也。” 清 孙枝蔚 《七夕杂咏》之五:“深觉虚名无益,徒令老大堪悲。试看牵牛织女,何殊燕麦兔丝?” ——《漢語大詞典》
兔葵 tù kuí
植物名。《尔雅·释草》作“菟葵”。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草》:“兔葵,苗如龙芮,花白茎紫。” 清 陈维嵩 《洞仙歌·途次曹县》:“眢井畔,兔葵开。” ——《漢語大詞典》
荒 huāng《國語辭典》
荒 [ huāng ]
动- 废弃。如:「荒废」、「荒芜」。《说文解字·艸部》:「荒,芜也。」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沉溺。如:「荒淫」。《金史·卷七○·撒改传》:「辽主荒于游畋,政事怠废。」
- 扩大。《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列子·杨朱》:「禹纂业事雠,惟荒土功。」
- 惊慌、忙乱。唐·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段简)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刘知远诸宫调·第二》:「知远听得道,好惊荒,别了三翁,急出祠堂。」通「慌」。
- 还未开垦的田地。如:「垦荒」。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晋书·卷九○·良吏传·王宏传》:「督劝开荒五千余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
- 边远的地方。如:「八荒九垓」。《楚辞·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我奉王命,问罪遐荒。」
- 凶年,农作物歉收的日子。如:「救荒」、「逃荒」、「饥荒」。清·魏源〈吴农备荒议上〉:「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
- 事物严重缺乏的情况。如:「水荒」、「屋荒」、「师资荒」。
- 破烂废弃的物品。如:「收荒」、「拾荒」。
- 空旷冷清、偏僻。如:「荒凉」、「荒郊野外」。唐·吴融〈野庙〉诗:「古原荒庙揜莓苔,何处喧喧鼓笛来。」
- 不合情理的、不实在的。如:「荒诞」、「荒谬」、「荒唐」。《红楼梦·第一○○回》:「前两天还听见一个荒信,说是南边的公当铺也因为折了本儿收了。」
草地 cǎo dì
(1).长野草的地方;草原。《元史·塔里赤传》:“时南北民户主客良贱杂糅, 蒙古 军牧马草地互相占据,命 塔里赤 至其地理之。”《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九年》:“明日,章再上,帝不得已,仅夺 哈玛尔 、 舒苏 官,居之草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朝廷所锡賚,在京各王公及草地各番蒙所供养,其徒拥之归者,无虑数十万金。”
(2).指由人工铺植草皮而成的草坪。 茅盾 《色盲》一:“ 赵女士 便从 林白霜 手里抢过那小麻雀来,往草地上一丢。” 丁玲 《梦珂》:“马车走进了大门,便慢慢的踱着,绕过一大片草地,在台阶边停下。” ——《漢語大詞典》
(2).指由人工铺植草皮而成的草坪。 茅盾 《色盲》一:“ 赵女士 便从 林白霜 手里抢过那小麻雀来,往草地上一丢。” 丁玲 《梦珂》:“马车走进了大门,便慢慢的踱着,绕过一大片草地,在台阶边停下。” ——《漢語大詞典》
人道 rén dào
(1).为人之道。指一定社会中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易·繫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弔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唐 韩愈 《原人》:“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形……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当四围之艰险,将士内讧,则为之调和,以己为楷模,教之人道。”
(2).犹言人伦。指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瞽瞍底豫》:“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各得其所,而人道极矣。”
(3).指男女交合。《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汉 郑玄 笺:“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 孔颖达 疏:“谓如人夫妻交接之道。” 元 施惠 《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黄门,谓天阉不能行人道者。”《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指男性生殖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唐六如》:“ 唐六如 知其必反,遂佯狂以处。 宸濠 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
(5).指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命运,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苏州河桥头的战争》:“有些先生为了制止屠杀、劫掠、毁坏,进行了很人道的干涉。” 胡适 《读〈北史〉杂记》:“这个制度虽是惨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义正是惧怕女后权大。”参见“ 人道主义 ”。
(6).佛教语。犹言人界。佛教谓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因果报应,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中轮回。《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意妙行,故生人道。” ——《漢語大詞典》
(2).犹言人伦。指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瞽瞍底豫》:“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各得其所,而人道极矣。”
(3).指男女交合。《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汉 郑玄 笺:“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 孔颖达 疏:“谓如人夫妻交接之道。” 元 施惠 《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黄门,谓天阉不能行人道者。”《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指男性生殖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唐六如》:“ 唐六如 知其必反,遂佯狂以处。 宸濠 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
(5).指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命运,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苏州河桥头的战争》:“有些先生为了制止屠杀、劫掠、毁坏,进行了很人道的干涉。” 胡适 《读〈北史〉杂记》:“这个制度虽是惨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义正是惧怕女后权大。”参见“ 人道主义 ”。
(6).佛教语。犹言人界。佛教谓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因果报应,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中轮回。《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意妙行,故生人道。” ——《漢語大詞典》
高王 gāo wáng
(1).指 五代 南平王 高从诲 。 宋 苏轼 《荆州》诗之四:“朱槛城东角, 高王 此望沙。” 王文诰 辑注引 冯应榴 曰:“《五代史》: 高从诲 嗣为 荆南 节度使,封 渤海王 ,改封 南平王 。”
(2).佛教语。最上之王。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高王观世音经》﹞至今相传,以为高王之名,由 高欢 而得也。其实不然。佛家称谓,凡尊之则曰王,如鹿曰鹿王,象曰象王, 须弥山 则曰 须弥山王 ,皆是也。王而再加以尊称,则曰高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有《一切法高王经》一卷,云与《诸法最上王经》本同。然则‘一切法’即‘诸法’,‘高王’即‘最上王’矣。《高王观世音经》,言此《观世音经》於诸经中为最上也,非由 高欢 得名也。《标目》所载,又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方等顶王经》。以此例之,最上王即最胜王,高王即顶王。”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最上之王。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高王观世音经》﹞至今相传,以为高王之名,由 高欢 而得也。其实不然。佛家称谓,凡尊之则曰王,如鹿曰鹿王,象曰象王, 须弥山 则曰 须弥山王 ,皆是也。王而再加以尊称,则曰高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有《一切法高王经》一卷,云与《诸法最上王经》本同。然则‘一切法’即‘诸法’,‘高王’即‘最上王’矣。《高王观世音经》,言此《观世音经》於诸经中为最上也,非由 高欢 得名也。《标目》所载,又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方等顶王经》。以此例之,最上王即最胜王,高王即顶王。”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住 zhù《國語辭典》
住 [ zhù ]
動- 長期居留。如:「我住在臺北市。」唐·崔顥〈長干曲〉四首之一:「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 歇宿。如:「借住一宿」。
- 停止。如:「住手」、「住口」。《紅樓夢·第七回》:「只見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圍棋。周瑞家的將花送上,說明緣故。他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謝。」
- 表示牢固或穩當。如:「記住」、「拿住」、「站住」。《紅樓夢·第三三回》:「賈政還欲打時,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 表示停頓或靜止。如:「愣住了」、「呆住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