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又迟尔,三年也。

陈维崧清代〕《贺新郎 送家广陵下第南归海宁兼以志慰

槐影摇清夏。送君行、红亭绿酒,轻衫细马。家世沙堤兼绣戟,谁不旧知名者。

况彩笔、凭陵骚雅。月殿桂华新掇取,准金台、买骏重论价。

又迟尔,三年也。

真珠莫惜离筵泻。尽人间、群儿自贵,底须悲诧。昨见垂杨词几阕,诉尽雨昏烟嫁。

空叹息、娉婷入画。自古柳为天上宿,踠长条、定遣笼鸳瓦。

会相见,龙墀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三年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迟 ( 遲 ) chí
迟 [ chí ]
  1. 慢,缓:~缓。~笨。~钝。~疑。~重(zhòng )。~滞。
  2. 晚:~到。~暮,~早。推~。延~。
  3. 姓。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2. 如此:偶~。不过~~。
  3. 那,其(指时间):~时。~后。
  4. 而已,罢了(亦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5. 词尾,相当于“”、“”:卓~。率~(轻易地)。
三年
魏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骈字类编》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