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芳径洒流风。瑶草碧,望里失山峰。

沈宜修明代〕《忆江南 其十

湖上雨,丝缕望朦胧。几度花催春梦晓,数声鸟唤画船濛。

芳径洒流风。

瑶草碧,望里失山峰。袅袅飘来沾袂湿,霏霏散去沐枝浓。

回首暮云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芳径洒流瑶草山峰

芳径(芳徑)fāng jìng
花径。 宋 范成大 《岩桂》诗之二:“ 越城 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白雪遗音·马头调·听琴》:“步苍苔来穿芳径,猛听的那音韵之声。”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 法国 式的芳径,树木夹路,秋末残叶满地,踏步行来,胜于毡茵。”  ——《漢語大詞典》
洒流(灑流)sǎ liú
疏导分散水流。《文选·张衡〈南都赋〉》:“其水则开竇洒流,浸彼稻田。”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洒,分也。” 清 张惠言 《祭金先生文》:“ 乾隆 之初, 婺源 江公 ,刊榛兑途,洒流就东。”  ——《漢語大詞典》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瑶草 yáo cǎo
    (1).传说中的香草。 汉 东方朔 《与友人书》:“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唐 李贺 《天上谣》:“ 王子 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鲁迅 《坟·杂忆》:“我当时的意思……并不是从什么‘艺术之宫’里伸出手来,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移植在 华 国的艺苑。”
    (2).泛指珍美的草。《文选·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吕向 注:“瑶草、玉树,皆美言之。” 金 元好问 《春风来》诗:“春风来时瑶草芳,緑池珠树宿鸳鸯。” 明 袁中道 《武当》诗之二:“ 秦 敦 汉 鼎存肤骨,瑶草琼枝作鬘鬟。”
    (3).被雪覆盖的草。 宋 苏轼 《蔡州道遇雪》诗:“三径瑶草合,一缾井花温。” 清 汪懋麟 《人日同诸子游平山堂大雪骤至》诗:“喜胜褰瑶草,狂思倒葛巾。”  ——《漢語大詞典》
    碧 bì《國語辭典》

    碧 [ bì ]

    1. 青绿色的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
    1. 青绿色的。如:「碧草」、「碧波荡漾」。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唐·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1.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2.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4.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5.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1.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2.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3.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1.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失 shī《國語辭典》

    失 [ shī ]

    1. 丢掉、遗落。如:「丧失」、「遗失」、「失而复得」、「失魂落魄」。
    2. 错过、纵放。如:「错失良机」、「机不可失」。
    3.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楚辞·屈原·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4. 违背、不合乎。如:「失常」、「失态」、「失礼」。
    1. 错误。如:「过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山峰 shān fēng
    山的尖顶
    山的突出的尖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