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僮列鼎,奴衣紫。

陈维崧清代〕《满江红 丹阳贺天山寄词二阕属和其韵 其一

枯树衰杨,三叹息,物犹如此。白眼看、尘埃野马,子虚亡是。

四壁岂无穷可送,九天只有愁难寄。放狂歌、金铁一时鸣,吾衰矣。

拜特进,官承旨。僮列鼎,奴衣紫。更屏间窈窕,阶前阿唯。

若有人兮宁足慕,彼何为者殊堪耻。曾几回、策马乐游原,荒烟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列鼎

僮 tóng/zhuàng《國語辭典》

僮 [ tóng ]

  1. 未成年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僮,未冠也。」《左傳·哀公十一年》:「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春秋左氏音義之六》:「八歲至十九歲為殤。」
  2. 奴僕、奴婢。如:「家僮」、「書僮」。《文選·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
  3. 姓。如漢代有僮尹。

僮 [ zhuàng ]

  1.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即壯族。參見「壯族 」條。
列鼎 liè dǐng
谓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唐 王维 《寓言》诗:“列鼎会中贵,鸣珂朝至尊。”《水浒传》楔子:“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裀而卧,列鼎而食。” 明 刘基 《会稽张氏春晖堂》诗:“列鼎未酬欢,倚门已生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 春秋 初年的 三门峡 上村岭 虢国 墓葬中,从 太子元 以下的各级贵族,列鼎的数目和车马都还有一定的组合,以‘别贵贱,辨等列’。”  ——《漢語大詞典》
奴 nú《國語辭典》

奴 [ nú ]

  1. 古代本指获罪入官服杂役的人,后泛指奴仆。如:「奴隶」、「奴婢」。《论语·微子》:「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唐·杜甫〈哀王孙〉诗:「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2. 男女自称的谦词。如:「奴家」。《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五·王昭君变文》:「远指白云呼且住,听奴一曲别乡关。」明·高明《琵琶记·五娘劝解公婆争吵》:「奴自有些金珠,解当充粮米。」
  3. 对人鄙视、轻蔑的称呼。如:「守财奴」、「卖国奴」。《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叛逆胡奴!要当生缚此奴,然后斩刘贡。」
  4. 姓。如明代有奴管。
  1. 驱使、役使。如:「奴役」。唐·韩愈〈原道〉:「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紫 zǐ《國語辭典》

紫 [ zǐ ]

  1. 红、蓝合成的颜色。《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2. 姓。如宋代有紫景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