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经略江南开幕府,曾因三语辟刘郎。

贡师泰元代〕《送刘彦明从经略使还

经略江南开幕府,曾因三语辟刘郎。千金海上求骐骥,五色云间识凤凰。

思入金茎秋滴露,行随玉节昼飞霜。还朝定上平南策,应从夔龙到建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经略江南开幕三语刘郎

经略(經略)jīng lüè
(1).经营治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杜预 注:“经营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经略。”《汉书·叙传下》:“自昔 黄 唐 ,经略万国。”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特愿陛下留意其远者大者,必欲登俊良,黜庸回,总览众才,经略世务。” 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 英 人经略 印度 之起点,在千六百三十九年。”
(2).筹划;谋划。《晋书·袁乔传》:“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於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守门诣闕,献书言计,率多空薄,高自矜夸,无经略之大体,咸粃糠之微事。”《旧唐书·韦顗传》:“性嗜学,尤精阴阳、象纬、经略、风俗之书。”
(3).官名。 南北朝 时曾设经略之职, 唐 初边州置经略使, 宋 置经略安抚使,掌一路民兵之事,皆简称“经略”。 明 及 清 初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职位在总督之上。 民国 初尚有沿置者。《旧唐书·裴矩传》:“ 矩 盛言西域多珍宝及 吐谷浑 可并之状,帝信之,仍委以经略。” 清 李渔 《奈何天·攒羊》:“下官 袁瀅 是也。自从擢举边才,蒙圣恩授以经略之职。” 邹鲁 《护法之役》三:“及 曹 部 吴佩孚 攻破 荆 襄 及 湖南 衡山 等处,乃任 张敬尧 为 湖南 督军, 曹錕 为 四川 、 广东 、 湖南 、 江西 四省经略。”参阅《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宋史·职官志七》。  ——《漢語大詞典》
江南 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开幕(開幕)kāi mù
(1).开建幕府等。 北周 庾信 《侍从徐国公殿下军行》诗:“置府仍开幕,麾军即秉旄。” 唐 元稹 《授郑仁弼检校祠部员外充横海判官制》:“近制二千石以上乘軺车者,则开幕选才,由古道也。” 罗正伟 《清廷颁布十九信条特赦党人》:“现在内阁总理,已从权敕任,此次开幕用人,组织稍有不当,国家前途异常危险。”
(2).(戏剧、歌舞等)演出开始时拉开舞台前的幕。如:现在七点了,戏恐怕已经开幕了。
(3).引申指企业开张,会议开始等。 老舍 《女店员》第三幕:“妇女商店后天开幕,我能不高兴吗?”
(4).泛指一件事,一种情况的开始。 叶圣陶 《倪焕之》一:“‘啊!到了,新生活从此开幕了!’ 焕之 这样想着,凝望楼头的光。”  ——《漢語大詞典》
府 fǔ《國語辭典》

府 [ fǔ ]

  1.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说文解字·广部》「府」字·清·段玉裁·注:「文书所藏之处曰府。」《孟子·告子下》:「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2. 官署,官员办公的地方。如:「官府」、「首府」、「总统府」。《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3. 古代介于省、县间的地方行政机构。如:「开封府」、「徐州府」。
  4. 达官显贵的住所。如:「王府」。《红楼梦·第二回》:「路北,东是宁国府,西是荣国府。」
  5. 尊称别人的居处。如:「尊府」、「贵府」、「造府请教」。
  6. 泛指人、物聚集的地方。《文选·陆机·文赋》:「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7. 姓。如汉代有府悝。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三语(三語)sān yǔ
(1). 晋 王衍 向 阮修 问 老 庄 与儒教异同, 修 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 唐 王维 《同崔傅答贤弟》诗:“更闻臺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宋 苏轼 《次韵道潜留别》:“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参见“ 三语掾 ”。
(2).指 宋 赵鼎 评论 邵伯温 的三句话。《宋史·儒林传二·邵伯温》:“ 赵鼎 少从 伯温 游,及当相,乞行追録,始赠秘阁修撰,尝表 伯温 之墓曰:‘以学行起 元祐 ,以名节居 绍圣 ,以言废於 崇寧 。’世以此三语尽 伯温 出处云。”  ——《漢語大詞典》
辟 bì/pì《國語辭典》

辟 [ bì ]

  1. 君主。《书经·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1. 征召。《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2. 驱除、屏除。如:「辟邪」。《楚辞·屈原·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汉·王逸·注:「扫除之也。」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忽有执公子衣者曰:『愿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忆于陵时乎?』」
  3. 躲开、回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通「避」。

辟 [ pì ]

  1. 法度、刑法。如:「大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故立法制辟,若临万仞之壑。」
  2. 荒远幽隐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1. 开拓。《诗经·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通「辟」。
  2. 排除、驳斥。如:「辟除」、「辟谣」、「辟邪说」。通「辟」。
  3. 比喻。《荀子·王霸》:「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通「譬」。
  4. 捶胸。《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通「擗」。
  5. 偏颇、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
  1. 乖僻、偏邪。《庄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异。」《礼记·玉藻》:「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通「僻」。
刘郎(劉郎)liú láng
(1).指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宋书·符瑞志上》:“逆旅嫗曰:‘ 刘郎 在室内,可入共饮酒。’”
(2).指 汉武帝 刘彻 。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 刘郎 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3).指 汉高祖 刘邦 。 宋 辛弃疾 《六幺令》词:“长喜 刘郎 马上,肯听诗书説。”
(4).指 三国 蜀 先主刘备 。 宋 王千秋 《贺新郎·石城吊古》词:“要约 刘郎 铜雀醉,底事遽争 荆 楚 。”
(5).指 东汉 刘晨 。相传 刘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唐 司空图 《游仙》诗之二:“ 刘郎 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后蜀 顾夐 《虞美人》词:“此时恨不驾鸞皇,访 刘郎 。”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 刘郎 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
(6).借指情郎。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刘郎 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三月三 刘郎 到了,携手儿下妆楼。”参见“ 刘阮 ”。
(7). 唐 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 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 去后栽。”此为 禹锡 自称,后因以“刘郎”指 禹锡 。 唐 白居易 《醉中重留梦得》诗:“ 刘郎 刘郎 莫先起, 苏臺 苏臺 隔云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