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古人写物见天真,律以方志应毋此。

夏子鎏清代〕《题范卿侄林觅句图

有客披图向余道,谓汝家驹年正早。曲江春色长安花,尽可研思竞新藻。

朅来相如赋上林,子安春思胸盈稿。灵均幽怨亦牢骚,行吟泽畔多香草。

即便逍遥物外人,舞雩归咏春风春。大抵文章大块假,阳和烟景尤为新。

所由少长兰亭集,觞咏至今怀芳辰。而汝家驹殊不尔,不羡尘红与陌紫。

沈吟独步一林秋,行不行兮止不止。思清境清兼句清,清新自贵洛阳纸。

无奈风光太瘦生,荻花枫叶愁何似。古人写物见天真,律以方志应毋此。

我道阿咸意不差,客请静听其无哗。凉风一夜起天末,疾捲群卉收残葩。

惟有长林绚秋色,漫山红叶山容奢。晓霜薄晕彩生旭,夕照浓烘艳夺花。

火齐百重赭木杪,珊瑚千尺纷杈枒。有时萧疏发微响,打头片片飞丹霞。

因思此境成佳节,触景歌思足怡悦。昨岁宝鸿去复来,秋光未许终年别。

不见诗人崔信明,吴江枫落境幽绝。况复襄阳下笔神,梧桐疏雨声声彻。

生春词去更生秋,岁华忍使徒飘瞥。阿咸散步代骑驴,桥头独立霜如雪。

客闻此言心砉然,曰汝题辞得言诠。解嘲说难扬雄思,赠汝小阮风翩翩。

途穷阮籍郁长啸,本思假笔舒胸填。而今得此以属草,亦复为汝辞便便。

草罢披图一重览,几枝绿竹争清妍。竹林佳话传千古,努力与汝追前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古人写物见天方志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写物(寫物)xiě wù
描绘人或物。 唐 王蔼 《祖二疏图记》:“ 吴郡 顾生 能写物,笔下状人,风神情度,甚得其态。” 唐 曹邺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诗:“自怜不羈者,写物心常简。” 宋 曾巩 《齐州杂诗》序:“虽病不饮酒,而间为小诗,以娱情写物,亦拙者之适也。”  ——《漢語大詞典》
见天(見天)jiàn tiān
方言。每天。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他见天从早到晚,手里捏着一巴掌长、安不起嘴子的烟锅,在饥民里找人似地满村奔跑。”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三章:“ 二楞 说:‘见天都来。有的人,还跑进家来问呢!’”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律 lǜ《國語辭典》

律 [ lǜ ]

  1. 法令、法则。如:「法律」。《易经·师卦·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
  2. 格式、规则。如:「定律」、「格律」。《淮南子·览冥》:「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诗:「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3. 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阳律。如:「律吕」。
  4. 节奏。如:「旋律」、「音律」、「韵律」。
  5. 律诗的简称。如:「五律」、「七律」。
  6. 姓。如汉代有律子公。
  1. 约束。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韩非子·难四》:「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则是皆无贞廉也。」《金史卷一一○·杨云翼传》:「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
  2. 效法、遵守。《礼记·中庸》:「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唐·刘禹锡〈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庙释奠作〉诗:「有心律天道,无位救陵夷。」
  1. 山势高大险峻。参见「[[律律]]」条。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方志(方誌)fāng zhì
(1).亦作“ 方誌 ”。记录四方风俗、物产、舆地以及故事传说等的簿册。《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詔观事。” 郑玄 注:“説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文选·左思〈吴都赋〉》:“方志所辨,中州所羡。” 张铣 注:“方志谓四方物土所记録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余以 永平 中,蒙除 鲁阳 太守,会上臺下列山川图,以方誌参差,遂令寻其源流。”
(2).详细记载一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丰富,为研究历史,特别是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全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我国历代方志八千二百馀种,每种注明卷数、版本、纂修者及藏书单位,可参阅。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毋 wú《國語辭典》

毋 [ wú ]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下》:「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2. 不要、莫。表示禁止或劝诫的意思。如:「毋忘在莒」。《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1. 没有。《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如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臿,胫毋毛。」通「无」。
  1. 姓。如晋代有毋雅。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