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虚中盛水受一石,素质不雕其色碧。

弘历清代〕《玉盘谣

玉盘博径得二尺,围六尺有五寸益。虚中盛水受一石,素质不雕其色碧。

旁达孚尹琼华泽,葆光抚不留手迹。群玉之精出昆崙,吉日甲子天子宾。

于西王母瑶池津,行觞介绍簠簋樽。尔时所御器今存,作镇西极永好完。

未入震旦三千年,问今何来不胫偶。准噶尔亡沦世守,阿睦撒纳兹窃取。

王师罙入靖孽丑,于将获之联猭走。弃其重器为我有,元英大吕陈座右。

咄哉玉盘徒华滋,不可食兮不可衣。连城价讵如穷奇,俘彼祸除可罢师。

前歌后舞乐雍熙,瑰玩吾将安用之,拟付鄛人一例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虚中盛水一石素质

虚中 xū zhōng
(1).没有杂念,心神专注。《礼记·祭义》:“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 郑玄 注:“虚中,言不兼念餘事。” 清 唐甄 《潜书·思愤》:“虚中者,道所居也;空外者,心所安也。美好盈於外,爱乐縻於中,则心佚而道亡。”
(2).身体内部虚弱。《文选·枚乘〈七发〉》:“虚中重听,恶闻人声。” 吕向 注:“虚中,精气竭也。”
(3).虚心;谦虚。 晋 孙绰 《庾公诔》:“君子之交,相与无私;虚中纳是,吐诚诲非。” 清 唐甄 《潜书·病获》:“虚中以与人,直己以遇诈。”
(4).空腹;中空。《南史·孝义传上·郭原平》:“主人设食, 原平 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飱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明 刘基 《尚节亭记》:“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5).石钟乳之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二·石钟乳》。  ——《漢語大詞典》
盛水
周礼挈壶氏注壶盛水器也世主挈壶水以为漏  ——《分类字锦》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1.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2.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3.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1.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一石
唐 方干 赠郑仁规 一石雄才独占难,应分二斗借人寰。
唐 陈陶 赠别离 杨柳听歌莫向隅,鸡鸣一石留髡醉。
唐 郭思 句 落星一石几千年,门外何人扣汉川。  ——《骈字类编》
素质(素質)sù zhì
(1).白色质地。《逸周书·克殷》:“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尔雅·释鸟》:“ 伊 洛 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翬; 江 淮 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鷂。” 唐 杜甫 《白丝行》:“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明 高启 《送周复秀才赋行李中一物得纨扇》:“不画乘鸞女,应怜素质新。”
(2).白晳的容色。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盈盈素质,灼灼娇姿。”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融酥作骨,摶粉为肌,素质艷光,虽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3).事物本来的性质。《管子·势》:“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 晋 张华 《励志诗》之四:“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斲,终负素质。” 清 汪懋麟 《忆秦娥》词:“天然素质铅华贱,从教傅粉 何郎 羡。” 朱光潜 《艺文杂谈·欧洲书牍示例》:“ 罗马 在鼎盛时代,文艺的发达登峰造极,书牍的素质也因之提高。”
(4).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亦指素养。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我想:正是这些风雨、阳光、大树、小草……长年累月地陶冶了他的品德和素质。” 孙犁 《澹定集·答吴泰昌问》:“按照我的身体素质,我已经活得够长了。”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雕 diāo《國語辭典》

雕 [ diāo ]

  1. 鹫的别名。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同「雕 」。
  2. 指雕刻的技术或成品。如:「竹雕」、「木雕」、「玉雕」、「浮雕」。
  3. 姓。如汉代有雕延年。
  1. 刻镂。如:「雕塑」、「雕刻」。《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 经彩画装饰的。如:「雕栏玉砌」、「雕梁画栋」。宋·苏轼〈超然台记〉:「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
  2. 狡诈的。《管子·七法》:「一体之治者,去奇说,禁雕俗也。」通「刁」。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碧 bì《國語辭典》

碧 [ bì ]

  1. 青绿色的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
  1. 青绿色的。如:「碧草」、「碧波荡漾」。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唐·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