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疏林倦鸟,一抹乱山斜照,分手石城隈。
朔雁下平楚,江上峭帆开。劳劳南北何事,茸帽暗尘霾。
几点疏林倦鸟,一抹乱山斜照,分手石城隈。今夜扬州月,横笛弄潮来。
前游地,归不得,重徘徊。西窗暗雨乍歇,银烛渐成灰。
为问潘郎凄紧,更念刘郎萧瑟,相见且衔杯。岁晚莫回首,残客尚天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点 ( 點 ) diǎn
点 [ diǎn ]
- 细小的痕迹或物体:~滴。斑~。~子(➊液体的小滴,如“水~~”;➋小的痕迹,如“油~~”;➌打击乐器演奏时的节拍,如“鼓~~”;➍主意,办法,如“请大家出~~”;➎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地方,如“话没有说到~~上”)。
- 几何学上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两条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
- 数学上表示小数部分开始的符号(.),称“小数点”,如“231.4”。
- 量词,用于小的或少的:两三~雨。几~泪水。
- 一定的位置或限度:地~。起~。极~。居民~。
- 项,部分,方面:优~。要~。特~。
- 汉字笔形之一(丶):~画。三~水。
- 加上点子,引申为修饰:标~。评~。~缀。画龙~睛。
- 使一点一滴地落下或发出:~种。~射(自动武器有间歇的射击)。~眼药。
- 一落一起或一触即离的动作:~头。~穴。
- 引火:~火(亦喻挑起是非,制造事端)。
- 查对:~数。~名。~卯(旧时称官衙、军伍卯时开始办公、操练,官员查点人数)。
- 指定,选派:~菜。~将(jiàng )。听众~播。
- 指示,启发:指~。~拨。
- 计时的单位:更~(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三更三~。钟~。
- 污:~污。~辱(使受污辱)。
- 指正餐以外的暂时充饥,亦指糕饼一类的食物:~心(“心”读轻声)。~补(吃少量的食品解饿。“补”读轻声)。
- 同“踮”。
疏林 shū lín
亦作“疎林”。
(1).修剪林木的枝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开石通涧,剔柯疏林。”
(2).稀疏的林木。 唐 王昌龄 《途中作》诗:“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明 刘基 《小重山》词:“城上高楼接海赮,疎林藏不尽欲栖鸦。” 潘漠华 《草野》一:“晨光透过疏林,金黄的,灿烂的,在漠漠的大地上跳舞。” ——《漢語大詞典》
(1).修剪林木的枝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开石通涧,剔柯疏林。”
(2).稀疏的林木。 唐 王昌龄 《途中作》诗:“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明 刘基 《小重山》词:“城上高楼接海赮,疎林藏不尽欲栖鸦。” 潘漠华 《草野》一:“晨光透过疏林,金黄的,灿烂的,在漠漠的大地上跳舞。” ——《漢語大詞典》
倦鸟(倦鳥)juàn niǎo
倦飞之鸟。亦以喻倦游之人。 宋 宋庠 《巡视河防置酒晚归作》诗之一:“天长倦鸟没,山晚跛牂回。”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倦鸟思一枝,櫪马志千里。营营劳生心,出入靡定止。” ——《漢語大詞典》
一抹 yī mǒ
(1).犹一条;一片(用于痕迹、景物等)。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十七:“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宋 陆游 《思故山》诗:“暮归稚子迎我笑,遥指一抹西村烟。”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四折:“我自离了鶯花市,无半星儿点污,一抹儿瑕疵。” 清 郑燮 《唐多令·寄怀刘道并示酒家徐郎》词:“一抹晚天霞,微红透碧纱,颤西风凉叶些些。” 茅盾 《子夜》十:“一抹深红色的夕照挂在那边池畔的亭子角,附近的一带树叶也带些儿金黄。” 王西彦 《黄昏》:“一阵辘辘辘辘的轰响,一眨眼,就只在空中剩下一抹逐渐散淡的黑烟。”
(2).一闪而过。 宋 苏轼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诗:“溪上青山三百迭,快马轻衫来一抹。” 宋 杨万里 《馀干泝流至安仁》诗:“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
(3).一齐。《宋史·宋辙传》:“今欲於 定西城 与 陇诺堡 一抹取直,所侵 夏 地凡百数十里。”《金瓶梅词话》第九回:“这妇人一抹儿都看在心里。”
(4).一笔勾消。 清 杨昭 《闲止书堂集钞跋》:“岂意对面九嶷,前言一抹,贪天功为己力,掠人美以自荣。”
(5).一直;一味。《荡寇志》第七七回:“忽听得喊杀之声,一抹地追寻来,祇道你遇着歹人,却为你同二位表兄厮杀?”《荡寇志》第八二回:“却説 丽卿 一抹地鎗挑剑砍,衝出重围。”
一弹;一奏。抹,指弹奏弦乐的一种指法。谓轻轻一按。 唐 杜牧 《隋苑》诗:“红霞一抹《广陵》春, 定子 当筵睡脸新。” 宋 欧阳修 《减字木兰花》词:“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词:“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一擦或一摸。《儿女英雄传》第六回:“破这个架式是用左胳膊横着一搪,封在面门,顺着用右手往下一抹,拿住他的左腕子一拧,将他身子拧转过来,却用右手从他脖子右边反插将去把下巴一掏:叫做‘黄鶯搦嗉’。”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 刘福生 用手把脸一抹,鼻子眼一紧蹙,扎撒着两只大手,发疯地扭起腰来。” ——《漢語大詞典》
(2).一闪而过。 宋 苏轼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诗:“溪上青山三百迭,快马轻衫来一抹。” 宋 杨万里 《馀干泝流至安仁》诗:“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
(3).一齐。《宋史·宋辙传》:“今欲於 定西城 与 陇诺堡 一抹取直,所侵 夏 地凡百数十里。”《金瓶梅词话》第九回:“这妇人一抹儿都看在心里。”
(4).一笔勾消。 清 杨昭 《闲止书堂集钞跋》:“岂意对面九嶷,前言一抹,贪天功为己力,掠人美以自荣。”
(5).一直;一味。《荡寇志》第七七回:“忽听得喊杀之声,一抹地追寻来,祇道你遇着歹人,却为你同二位表兄厮杀?”《荡寇志》第八二回:“却説 丽卿 一抹地鎗挑剑砍,衝出重围。”
一弹;一奏。抹,指弹奏弦乐的一种指法。谓轻轻一按。 唐 杜牧 《隋苑》诗:“红霞一抹《广陵》春, 定子 当筵睡脸新。” 宋 欧阳修 《减字木兰花》词:“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词:“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一擦或一摸。《儿女英雄传》第六回:“破这个架式是用左胳膊横着一搪,封在面门,顺着用右手往下一抹,拿住他的左腕子一拧,将他身子拧转过来,却用右手从他脖子右边反插将去把下巴一掏:叫做‘黄鶯搦嗉’。”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 刘福生 用手把脸一抹,鼻子眼一紧蹙,扎撒着两只大手,发疯地扭起腰来。” ——《漢語大詞典》
乱 ( 亂 ) luàn
乱 [ luàn ]
- 没有秩序:~套。紊~。凌~。
-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
- 混淆:~伦。败常~俗。
- 任意随便:~吃。~跑。
-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
- 横渡:~流。
- 治理:~臣。
-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斜照 xié zhào
(1).光线从侧面照射。《魏书·皇后传·孝文昭皇后》:“初,后幼,曾梦在堂内立,而日光自窗中照之,灼灼而热,后东西避之,光犹斜照不已。” 唐 李群玉 《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诗:“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2).斜阳。 唐 李咸用 《江行》诗:“高岫留斜照,归鸿背落霞。” 宋 柳永 《倾杯乐》词:“楼锁轻烟,水横斜照,遥山半隐愁碧。”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三:“近处的低矮的小丘,则在斜照的馀光里明显地分出阴阳面,看过去有如玩物。” ——《漢語大詞典》
(2).斜阳。 唐 李咸用 《江行》诗:“高岫留斜照,归鸿背落霞。” 宋 柳永 《倾杯乐》词:“楼锁轻烟,水横斜照,遥山半隐愁碧。”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三:“近处的低矮的小丘,则在斜照的馀光里明显地分出阴阳面,看过去有如玩物。” ——《漢語大詞典》
分手 fēn shǒu
(1).别离。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唐 杜甫 《逢唐兴刘主簿弟》诗:“分手 开元 末,连年絶尺书。”《红楼梦》第一回:“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 曹靖华 《忆范文澜同志》:“我全家和 仲沄 家一分手就是十几年。”
(2).引申指断绝关系。如:这一对好朋友分手是别人料不到的事。
(3).分头;各自。 唐 王建 《霓裳词》之四:“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
(4).谓与人世别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惟愿普天之下,自今永脱魔鬼之迷途,尽遵天父之天道,则分手时,天堂易尚,否则尽头处地狱难逃。” ——《漢語大詞典》
(2).引申指断绝关系。如:这一对好朋友分手是别人料不到的事。
(3).分头;各自。 唐 王建 《霓裳词》之四:“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
(4).谓与人世别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惟愿普天之下,自今永脱魔鬼之迷途,尽遵天父之天道,则分手时,天堂易尚,否则尽头处地狱难逃。” ——《漢語大詞典》
石城 shí chéng
(1).传说中的山名。《庄子·说剑》:“以 燕谿 、 石城 为锋。” 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为剑锋。”《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 苍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注:“ 石城 ,山名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县 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 秦 伐 赵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贵池 西南。《后汉书·方术传·高获》:“ 获 遂远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石城》:“ 大昕 案……据《郡国志》: 丹阳郡 有 石城县 ,当是 高获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阳 。《晋书·庾亮传》:“ 亮 有开復中原之谋…… 亮 当率大众十万,据 石城 ,为诸军声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节 东。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横塞起。” 萧涤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绍兴 东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春风楼上,不见 石城 双桨。” 康有为 《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万家有。”
(7).古城名。见“ 石头城 ”。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漢語大詞典》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县 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 秦 伐 赵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贵池 西南。《后汉书·方术传·高获》:“ 获 遂远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石城》:“ 大昕 案……据《郡国志》: 丹阳郡 有 石城县 ,当是 高获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阳 。《晋书·庾亮传》:“ 亮 有开復中原之谋…… 亮 当率大众十万,据 石城 ,为诸军声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节 东。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横塞起。” 萧涤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绍兴 东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春风楼上,不见 石城 双桨。” 康有为 《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万家有。”
(7).古城名。见“ 石头城 ”。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漢語大詞典》
隈 wēi《國語辭典》
隈 [ wēi ]
名- 水流弯曲的地方。《淮南子·览冥》:「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唐·孟浩然〈岘潭作〉诗:「石潭傍隈隩,沙岸晓夤缘。」
- 山弯曲的地方。《管子·形势》:「大山之隈,奚有于深。」金·王元粹〈经废宅〉诗:「谁家住宅北山隈,乱后逋人尚未回。」
- 角落。《文选·左思·魏都赋》:「考之四隈,则八埏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唐·韩愈〈绖𩨃赠张籍〉诗:「度前铺瓦陇,发木积墙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