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腊雪初晴风力壮,远山近山如玉障。

韩雍明代〕《仙舟诗为郭汝祯赋

郭君之舟新且美,乍入真如洞房里。爱君兄弟义气多,与君同泛吴淞水。

外台豸绣名四方,南邻金玉誇同乡。我弟亦是锦衣客,开樽满座生辉光。

腊雪初晴风力壮,远山近山如玉障。寒极翻疑酒力微,情欢不觉诗怀放。

红炉再拥银烛烧,劝酬已到夜寂寥。东君犹自不满意,密戒舟子徐徐摇。

吴淞万顷孤舟漾,橹声摇月吴歌唱。彷佛陶朱入五湖,依稀博望来天上。

喧阗鼓吹归渡头,傍人叹羡如仙游。烦君勉效郭林宗,我名此舟为仙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腊雪初晴风力远山如玉

腊雪(臘雪)là xuě
冬至后立春前下的雪。 唐 刘禹锡 《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诗:“ 泰山 呈腊雪, 隋 柳布新年。”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尝爱 西湖 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水一·腊雪》:“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  ——《漢語大詞典》
初晴
宋郊诗小雨初晴泼火前  ——《分类字锦》
风力(風力)fēng lì
(1).风的力量。 唐 杜甫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吹花困癲旁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宋 梅尧臣 《雪咏》:“密势因风力,轻姿任物形。”
(2).气概与魄力。《宋书·孔觊传》:“ 覬 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陈书·周铁虎传》:“﹝ 周铁虎 ﹞器局沉厚,风力勇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铁面御史》:“幸蒙圣明洞鉴,以 郭琇 居官尚有风力,免其治罪。”
(3).威势;权势。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鄢懋卿》:“以都御史经理东南盐课诸务,声势赫戾,睹记所未有此,每歷 淮 扬 诸大镇则餽索不下二三百万金,风力所加,甚于詔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岂知世上惨刻的官,要见自己的风力,或私心嗔恨被告,不肯听尸亲免简,定要劣撅做去,以致开久殮之棺,掘久埋之骨。”《好逑传》第十七回:“莫若只就他旧日到 水 家去养病的事体,装点做私情,央有一个有风力的御史,参他一本。”
(4).指文辞的风骨笔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 相如 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迺其风力遒也。”《隋书·经籍志四》:“ 永嘉 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五》:“数笔有 班 马 风力。”
(5). 黄帝 臣子 风后 与 力牧 的并称。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风 力 上宰,内敷文教;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郎中斋居记》:“庙堂有 风 力 之臣,征镇有 方 召 之老。”
(6).气象学术语。指风的强度,用风级表示。  ——《漢語大詞典》
壮 ( 壯 ) zhuàng
壮 [ zhuàng ]
  1.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
  2.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族。~锦。~歌。
远山(遠山)yuǎn shān
(1).远处的山峰。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杪秋寻远山,山远行不近。” 唐 白居易 《晚望》诗:“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胡鄂公 《北方实录》:“其初也,若新月之腾海,远山之雨霽,若春花之乍放,晓鶯之婉啼。”
(2).形容女子秀丽之眉。 唐 崔仲容 《赠歌姬》诗:“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 宋 范成大 《次韵陈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砚》:“宝玩何曾捄枵腹,但爱 文君 远山蹙。”《天雨花》第十九回:“瓜子面儿多俊俏,秋波如画口如樱。两道远山分八字,楚楚身材弱不胜。”参见“ 远山眉 ”。  ——《漢語大詞典》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1.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2.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1.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2.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4.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如玉
宋史五行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河中府酒厨梁上生芝一本十二叶其色如玉
诗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郑笺女行所舍主人之饩虽薄要就贤人其德如玉然
诗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分类字锦》
障 zhàng《國語辭典》

障 [ zhàng ]

  1. 阻塞、阻隔。《呂氏春秋·貴直論·貴直》:「欲聞枉而惡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二上·江右遊日記》:「壟北一崗,橫障溪前,若為當關。」
  2. 遮蔽、遮擋。《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張節可憐忠國死,一拳怎障泰山高!」
  3. 保護、防衛。如:「保障」。唐·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宋·文天祥〈贈祕書王監丞〉詩:「人生晚節良不易,頹波直下誰障東?」
  1. 堤防。《文選·馬融·長笛賦》:「於是山水猥至,渟涔障潰。」
  2. 古代在邊塞險要處所築的城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築亭障以逐戎人。」
  3. 類似屏風的帷幕或物品。《北史·卷八一·儒林傳·張景仁傳》:「每送步障,為遮風寒。」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二·謬誤》:「有筆工善畫水,召使畫便廳掩障。」
  4. 缺點、毛病。如:「機器發生故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