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红炉再拥银烛烧,劝酬已到夜寂寥。

韩雍明代〕《仙舟诗为郭汝祯赋

郭君之舟新且美,乍入真如洞房里。爱君兄弟义气多,与君同泛吴淞水。

外台豸绣名四方,南邻金玉誇同乡。我弟亦是锦衣客,开樽满座生辉光。

腊雪初晴风力壮,远山近山如玉障。寒极翻疑酒力微,情欢不觉诗怀放。

红炉再拥银烛烧,劝酬已到夜寂寥。东君犹自不满意,密戒舟子徐徐摇。

吴淞万顷孤舟漾,橹声摇月吴歌唱。彷佛陶朱入五湖,依稀博望来天上。

喧阗鼓吹归渡头,傍人叹羡如仙游。烦君勉效郭林宗,我名此舟为仙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红炉银烛劝酬夜寂

红炉(紅爐)hóng lú
(1).烧得很旺的火炉。 唐 杜甫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照室红炉促曙光,縈窗素月垂文练。” 唐 鲍君徽 《惜花吟》:“鶯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煑茗松花香。”些指茶炉。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六:“红炉迸溅炼金英,一点灵珠透室明。”此指道教炼丹炉。 明 李贽 《观音问》:“若我则又贪生怕死之尤者,虽死后犹怕焚化,故特地为塔屋於 龙湖 之上,敢以未死之身自入於红炉乎?”此指焚尸炉。
(2).今亦指打铁炉。  ——《漢語大詞典》
再 zài《國語辭典》

再 [ zài ]

  1. 第二次、又一次、两次。如:「再见」、「再嫁」、「再鞠躬」。《史记·卷六九·苏秦传》:「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2. 表示动作继续重复。如:「再接再厉」、「再版」、「失败了再努力。」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3. 表示一个动作接续在另一动作结束之后。如:「吃完饭再走!」、「先擦窗户,再洗地板。」
  4. 更。表示行为程度的加深。如:「你能这么想,真是再好不过了。」
  5. 表示另有补充。如:「再则」、「再说」、「再不然」。
拥 ( 擁 ) yōng
拥 [ yōng ]
  1. 抱:~抱。
  2. 围着:前呼后~。
  3. 推举,爱护:~戴。~护。
  4. 聚到一块:~挤。簇~。
  5. 具有:~有。
  6. 遮蔽:~蔽(亦作“壅蔽”)。~塞()。
银烛(银烛)
南北朝 江总 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诗 挂缨银烛下,莫笑玉钗长。
唐 上官仪 高密长公主挽歌 霜处华芙落,风前银烛侵。
唐 李白 夜别张五 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唐 钱起 春夜宴任六昆季宅 彩毫挥露色,银烛动花阴。
唐 韩愈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
唐 刘禹锡 伤秦姝行 芳筵银烛一相见,浅笑低鬟初目成。
唐 白居易 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 银烛忍抛杨柳曲,金鞍潜送石榴裙。
唐 李绅 忆被牛相留醉州中时无他宾牛公夜出真珠辈数人 银烛坐隅听子夜,宝筝筵上起春风。
唐 陈羽 同韦中丞花下夜饮赠歌人 银烛煌煌半醉人,娇歌宛转动朱唇。
唐 和凝 宫词百首 其十六 金殿夜深银烛晃,宫嫔来奏月重轮。  ——《骈字类编》
烧 ( 燒 ) shāo
烧 [ shāo ]
  1. 使东西着火:焚~。燃~。~灼。~毁。
  2.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水。~饭。~砖。~焊。~蓝。~料。
  3. 一种烹饪方法:~茄子。~鸡。
  4. 体温增高:发~。退~。
  5. 经烘烤制成的饼:~饼。火~。
  6. 一种烈性白酒:~酒。高粱~。
  7.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劝酬(勸酬)quàn chóu
亦作“ 劝酧 ”。 谓互相劝酒,敬酒。《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 薛嬪 有宠於帝,久之,帝忽思其与 岳 通,无故斩首,藏之於怀,出 东山 宴饮。劝酬始合,忽探出其首,投於柈上……一座大惊。”《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坐中劝酧极至,语杂极至。”《天雨花》第二二回:“与君难诉离群恨,但和诗笺抵劝酬。”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1.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2.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1.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1.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夜寂
宋 梅尧臣 寄文鉴大士 读书夜寂冷无火,捲卷遂成摇膝吟。  ——《骈字类编》
寥 liáo《國語辭典》

寥 [ liáo ]

  1. 冷清、寂静。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唐·王建〈故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2. 稀疏。如:「寥若晨星」。晋·周祇〈枇杷赋〉:「望之冥蒙,即之疏寥。」《文选·谢朓·京路夜发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唐·李善·注:「寥落,星稀之貌也。」
  3. 高远、空旷。《楚辞·屈原·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4. 姓。如明代有寥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