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西子寒,眉目增点缀。
周紫芝〔宋代〕《冬至前九日湖水尽冰后二日晚晴小舟循湖心而归冰已稍开书是日所见》
积雨凝宿阴,寒冰结湖背。鸥鹭不敢前,龟鱼各潜晦。
敲冰得湖心,鼓棹作澎湃。万玉朝明堂,丁冬响环佩。
谁来贝阙中,小现银色界。夕阳似知人,微温散珠琲。
为我开模糊,遥山影空翠。境胜不可名,语恶聊自悔。
安得王右丞,万象归綵绘。遥怜西子寒,眉目增点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遥 ( 遙 ) yáo
遥 [ yáo ]
- 远:~远。~望。~想。~瞻。~指。~瞩。~相呼应。路~知马力。~测。~感。~控。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西子 xī zǐ
西施 。《孟子·离娄下》:“ 西子 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宋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 西湖 比 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 王錂 《春芜记·构衅》:“东邻 季小姐 , 姮娥 月貌, 西子 花容,下官十分在意。”参见“ 西施 ”。 ——《漢語大詞典》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形-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眉目 méi mù
(1).眉毛和眼睛。亦借指容颜。 南朝 宋 鲍照 《学古》诗:“嬛緜好眉目,闲丽美腰身。”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 朱某 一婢,粗材也,稍长渐慧黠,眉目亦渐秀媚。” 茅盾 《色盲》二:“忽然在他眼前,浮出个颀长细腰的倩影,一副略带幽怨气分显露出胸中的委屈的眉目。”
(2).比喻群才中的杰出者。 唐 刘禹锡 《奚公神道碑》:“是曹在南宫为眉目,在选士为司命。” 清 黄宗羲 《沉昭子耿岩草序》:“今之修《明史》,其史官最著名者,亦不数人,先生其眉目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 韩翃 中 唐 诗人眉目,两邀人主特达之知。”
(3).指事端。《北史·齐冯翊王润传》:“ 冯翊王 少小谨慎,在州不为非法,朕信之熟矣。登高远望,人之常情,鼠辈欲轻相间构,曲生眉目。”
(4).比喻事物的要领、头绪或条理。《元典章新集·户部·义仓》:“仍於各乡依例设置义仓一所,於门首竪立绰屑大书雕刻‘义仓’二字,以表眉目。”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十六·汉艺文志考证》:“《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茅盾 《手的故事》:“况且,您来一趟不容易,总得清出个眉目。”
(5).犹言有面子。《水浒传》第七十回:“ 卢俊义 直如此无缘!特地教 吴学究 、 公孙胜 帮他,只想要他见阵成功,山寨中也好眉目,谁想又逢敌手!”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群才中的杰出者。 唐 刘禹锡 《奚公神道碑》:“是曹在南宫为眉目,在选士为司命。” 清 黄宗羲 《沉昭子耿岩草序》:“今之修《明史》,其史官最著名者,亦不数人,先生其眉目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 韩翃 中 唐 诗人眉目,两邀人主特达之知。”
(3).指事端。《北史·齐冯翊王润传》:“ 冯翊王 少小谨慎,在州不为非法,朕信之熟矣。登高远望,人之常情,鼠辈欲轻相间构,曲生眉目。”
(4).比喻事物的要领、头绪或条理。《元典章新集·户部·义仓》:“仍於各乡依例设置义仓一所,於门首竪立绰屑大书雕刻‘义仓’二字,以表眉目。”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十六·汉艺文志考证》:“《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茅盾 《手的故事》:“况且,您来一趟不容易,总得清出个眉目。”
(5).犹言有面子。《水浒传》第七十回:“ 卢俊义 直如此无缘!特地教 吴学究 、 公孙胜 帮他,只想要他见阵成功,山寨中也好眉目,谁想又逢敌手!” ——《漢語大詞典》
增 zēng《國語辭典》
增 [ zēng ]
动- 加多。如:「倍增」、「递增」、「激增」、「有增无减」。
- 重叠的。《文选·扬雄·甘泉赋》:「增宫㟥差。」《文选·郭璞·游仙诗一九首之五》:「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通「层」。
点缀(點綴)diǎn zhuì
(1).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太傅 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浄,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 谢景重 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一章:“三五株晚熟的高粱,摇曳着火红的穗子,点缀着平原的秋色。”
(2).绘画的布局和着色。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若能沾湿绢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 宋 范成大 《题范道士〈二牛图〉》诗:“目光炯炯狞而驯,点缀毫末俱逼真。” 清 戴名世 《跋赵孟頫画》:“右 赵孟頫 画一卷,泉石蹊径,花鸟云霞,歷歷然点缀诚工妙矣。”
(3).应景;凑数。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 唐淑贞 对于夜饭,和对于早饭一样,只算是到时候的一种点缀,不吃也可以。”
(4).打点。《糊涂世界》卷十:“就是本道、本府,也得十分尽情,无论家丁、厨子、亲兵、小队,都要点缀。” 尚钺 《预谋》九:“同时再拿一百元或五六十元到会计主任、庶务处长几位家中去点缀点缀。” ——《漢語大詞典》
(2).绘画的布局和着色。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若能沾湿绢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 宋 范成大 《题范道士〈二牛图〉》诗:“目光炯炯狞而驯,点缀毫末俱逼真。” 清 戴名世 《跋赵孟頫画》:“右 赵孟頫 画一卷,泉石蹊径,花鸟云霞,歷歷然点缀诚工妙矣。”
(3).应景;凑数。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 唐淑贞 对于夜饭,和对于早饭一样,只算是到时候的一种点缀,不吃也可以。”
(4).打点。《糊涂世界》卷十:“就是本道、本府,也得十分尽情,无论家丁、厨子、亲兵、小队,都要点缀。” 尚钺 《预谋》九:“同时再拿一百元或五六十元到会计主任、庶务处长几位家中去点缀点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