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纳纳驱行旆,遥遥泛客槎。

胡应麟明代〕《暮行桐庐道中

纳纳驱行旆,遥遥泛客槎。万山藏鸟道,一水护渔家。

束峡天形小,奔崖地脉斜。严陵矶畔月,蚤已著芦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纳纳驱行遥遥客槎

纳纳(納納)nà nà
(1).沾湿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王逸 注:“纳纳,濡溼貌也。” 唐 刘禹锡 《踏潮歌》:“翌日风迴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 宋 梅尧臣 《石笋峰》诗:“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2).包容貌。 唐 杜甫 《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一:“乾坤纳纳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际情。”  ——《漢語大詞典》
驱行(驅行)qū xíng
驱赶。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唯远水为良,二日一饮。缓驱行,忽停息。”  ——《漢語大詞典》
旆 pèi《國語辭典》

旆 [ pèi ]

  1. 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的下垂飾物。《詩經·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文選·沈約·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君王挺逸趣,羽旆臨崇基。」唐·李善·注:「旆,旌旗之垂者。」
  2. 旗幟的通稱。南朝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明·于謙〈山行〉詩:「酒旆搖村舍,鐘聲出寺樓。」
  1. 參見「[[旆旆]]」條。
遥遥 yáo yáo
(1).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鸜鵒之巢,远哉遥遥。” 晋 陶潜 《赠长沙公》诗:“遥遥三 湘 ,滔滔九江。” 明 文徵明 《潇湘八景》诗之三:“遥遥万里情,更落青山外。”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我记得以前从医院的廊上,遥遥的能看见从林隙中穿过的白烟一线的火车。”
(2).形容时间长。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遥遥 沮 溺 心,千载乃相关。”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昼遥遥而不暮,夜永永以空长。”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故 秦始皇 之燔《诗》《书》, 明太祖 之设制艺,遥遥两心,千载同揆。”
(3).形容摇摆不定的样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姜亮夫 校注:“遥,犹摇;翼分左右,言其心如两翼之摇摇然,左右不定也。”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唐 张籍 《车遥遥》诗:“征人遥遥出古城,双轮齐动駟马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天涯万里车遥遥,山程驛店柳花飘。”  ——《漢語大詞典》
泛 fàn《國語辭典》

泛 [ fàn ]

  1. 漂浮。如:「泛舟」。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均二十韵〉:「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蹊。」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2. 呈现、透著。如:「他脸上泛了一层红光。」、「那条水沟泛著一阵阵恶臭。」
  1. 不切实。如:「空泛」、「浮泛」。
  1. 广博、普遍。如:「广泛」。《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一三首之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泛 [ fěng ]

  1. 覆。参见「泛驾 」条。
  2. 败。《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3. 翻。《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迺恐,自起泛孝惠卮。」
客槎 kè chá
指升天所乘之槎。用 晋 张华 《博物志》有人乘筏游天河遇 牛女 事。 唐 罗隐 《黄河》诗:“ 高祖 誓功衣带小,仙人占头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宋 苏轼 《鹊桥仙·七夕》词:“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宋 陆游 《予以壬戌慨然有赋》诗:“事似谈春梦,身如寄客槎。”参见“ 客星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