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忽从殿角出彪虎,仓皇悔不弯弓弩。

解缙明代〕《泰和普阁寺壁颜辉画

涂生少与鬼神遇,家在我乡社山住。踏破山河画得名,颜辉服役从之屡。

清贫四壁自挥手,旋题粉垩分新旧。匣移好事为汝留,百年风雨人间寿。

泗水一盂捲沧海,娉婷妖孽颜如灰。水平咄嗟具汤沐,运持万斛青莲开。

胡奴金童发拳曲,鼗鼓声喧叫万回。玉环堆坏不能扶,天台惠林游国都。

杖头三国几英杰,识者当时知有无。忽从殿角出彪虎,仓皇悔不弯弓弩。

走过盘拿值一龙,前额披鳞咸争武。两禅痴坐殊不惊,松阴露滴秋冥冥。

寒山拾得笑何事,老佛垂发东南行。定光亦向长汀去,千年狝猴作人语。

徵也光华照末来,胡雏那得相宾主。光中兵甲血相溅,石勒诸儿眼如鼠。

括囊笑杀万缘空,醯鸡起灭何匆匆。男儿一身佩宇宙,万亿劫后应相逢。

神交语了未可终,金鸡飞出扶桑红。静巷道人正结夏,赤脚拟踏崚嶒峰。

邀我题诗观明月,如此风流何远公。古来梦幻当相续,天地茫茫有形梏。

生事不逢随眼前,世间何事非蕉鹿。跨牛庵前芳草绿,直上青天放黄犊。

机锋禁署腾玉霄,风流太史黄山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殿角彪虎仓皇弯弓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殿角
宋史礼志堂阶为三级级崇三尺共为一筵庭树松梓桧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 白居易游开元观玩月诗光华一照曜殿角相参差  ——《骈字类编》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彪虎 biāo hǔ
猛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爱骑一疋白战马,如彪虎。”《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 汉 室復兴, 曹氏 即灭矣。”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人如彪虎,马若蛟龙,阵似山巖。”  ——《漢語大詞典》
仓皇(倉皇)cāng huáng
亦作“ 仓惶 ”。亦作“ 仓遑 ”。亦作“ 仓徨 ”。亦作“仓黄”。 匆忙急迫。《说文·仓部》:“仓,穀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 唐 独孤授 《运斤赋》:“利器见投,尚仓惶於麾下。”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宰相已下,不知所对,而仓遑颇盛。”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 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阳》之二:“仓黄离家问南北,中路思归归不得。”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四折:“适遇 伍盟府 逃难离乡,那盟府有仓徨状态。” 清 刘震 《易水歌》:“仓黄当日绕柱走,踞坐笑语神犹完。” 巴金 《秋》四八:“ 觉新 仓惶地还了礼。”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陈奶妈 仓皇由书斋小门上。”  ——《漢語大詞典》
悔 huǐ《國語辭典》

悔 [ huǐ ]

  1. 事后追恨。如:「悔恨」、「悔不当初」。唐·李频〈春闺怨〉诗:「自怨愁容常照镜,悔教征戍觅封侯。」宋·欧阳修〈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词:「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2. 改过。如:「悔过」、「悔改」。《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弯弓(彎弓)wān gōng
(1).挽弓;拉弓。 汉 贾谊 《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唐 崔融 《拟古》诗:“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 明 李梦阳 《豆莝行》:“弯弓值冻不敢发,昔何猛毅今何懦?”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2).谓原相友善者反目成仇。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初, 舒 为县尉,坐手杀人停废, 无尽 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乃尔,士论恶之……弯弓成俗,亦何足多怪。”《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酒肉弟兄千箇有,落难之中无一人。还有朝兄弟,暮仇敌,纔放下酒杯,出门便弯弓相向。”
(3).弯曲成弓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老头把饭端了上来, 余敬唐 就弯弓着背走出去了。”  ——《漢語大詞典》
弩 nǔ《國語辭典》

弩 [ nǔ ]

  1. 用机械力量发射的硬弓。如:「连弩」、「万弩齐发」、「剑拔弩张」。《史记·卷一○八·韩长孺传》:「且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文选·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