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回波(迴波)huí bō
(1).水波回荡。《淮南子·本经训》:“嬴鏤雕琢,诡文回波。” 高诱 注:“回波,若水波也。”此喻雕琢精巧。 宋 秦观 《浣溪沙》词:“见人无语但回波。”此喻以目传情。
(2).乐府商调曲。又舞曲。 唐中宗 时造。六言四句,开头例有“回波尔时”四字,故名。见《乐府诗集》卷八十《回波乐·题解》。《新唐书·文艺传中·沈佺期》:“帝詔学士等舞《回波》, 佺期 为弄辞悦帝,还赐牙、緋。” 清 吴伟业 《赠武林李笠翁》诗:“海外九州书志怪,坐中三叠舞《回波》。”
(1).回旋的水波。《敦煌变文集·韩朋赋》:“浩浩白水,迴波如(而)流。” 清 蒲松龄 《祭张圣瑞》:“日无止影,水无迴波。”
(2).回转秋波。指女子含情回头而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九章:“言毕,哆其唇樱,迴波注睇吾面。”
(3).见“ 迴波词 ”。 ——《漢語大詞典》
(2).乐府商调曲。又舞曲。 唐中宗 时造。六言四句,开头例有“回波尔时”四字,故名。见《乐府诗集》卷八十《回波乐·题解》。《新唐书·文艺传中·沈佺期》:“帝詔学士等舞《回波》, 佺期 为弄辞悦帝,还赐牙、緋。” 清 吴伟业 《赠武林李笠翁》诗:“海外九州书志怪,坐中三叠舞《回波》。”
(1).回旋的水波。《敦煌变文集·韩朋赋》:“浩浩白水,迴波如(而)流。” 清 蒲松龄 《祭张圣瑞》:“日无止影,水无迴波。”
(2).回转秋波。指女子含情回头而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九章:“言毕,哆其唇樱,迴波注睇吾面。”
(3).见“ 迴波词 ”。 ——《漢語大詞典》
初试(初試)chū shì
(1).初次试用。《后汉书·度尚传》:“﹝ 抗徐 ﹞初试守 宣城 长,悉移深林远藪椎髻鸟语之人置於县下,由是境内无復盗贼。”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将明将昌,实艰初试。” 宋 秦观 《水龙吟》词:“朱帘半捲,单衣初试,清明时候。”
(2).分几次举行的考试的第一次考试。 张书绅 《正气歌》:“ 志新 怎么会知道,儿子 彤彤 考沈阳音乐学院少年班,初试已经合格,却被取消了复试权。” ——《漢語大詞典》
(2).分几次举行的考试的第一次考试。 张书绅 《正气歌》:“ 志新 怎么会知道,儿子 彤彤 考沈阳音乐学院少年班,初试已经合格,却被取消了复试权。” ——《漢語大詞典》
舞 wǔ《國語辭典》
舞 [ wǔ ]
名- 一种配合音乐节奏移动身体,表演各种姿态的艺术。如:「芭蕾舞」、「华尔滋舞」、「交际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 表演舞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
- 耍动、挥动。如:「舞剑」、「手舞足蹈」。《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飞扬、飞翔。如:「飞舞」、「眉飞色舞」、「龙飞凤舞」。
- 卖弄、玩弄。如:「舞文弄墨」。《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 搞、弄、忙。《儒林外史·第三回》:「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折柳 zhé liǔ
(1).折取柳枝。语出《三辅黄图·桥》:“ 霸桥 在 长安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唐 权德舆 《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
(2).古乐曲名。《折杨柳》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怀远。《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莲》。”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 玉关 之戍客。” 姚鹓雏 《王建章挽诗》:“《阳关》《折柳》凄迷别,行卷题诗醉醒间。”参见“ 折杨柳 ”。
(3).《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后因以“折柳”代指篱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大 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漢語大詞典》
(2).古乐曲名。《折杨柳》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怀远。《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莲》。”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 玉关 之戍客。” 姚鹓雏 《王建章挽诗》:“《阳关》《折柳》凄迷别,行卷题诗醉醒间。”参见“ 折杨柳 ”。
(3).《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后因以“折柳”代指篱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大 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漢語大詞典》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動-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到、登上。如:「即位」。
-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 出名,有名望:~人。~达。
- 名声:令~(好名声)。丑~。
-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 姓。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動-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