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罪有逾于丘山。

谢晦南北朝〕《悲人道

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

懿华宗之冠胄。固清流而远源。树文德于庭户。立操学于衡门。

应积善之馀祐。当履福之所延。何小子之凶放。实招祸而作愆。

值革变之大运。遭一顾于圣皇。参谋猷于创物。赞帝制于宏纲。

出治戎于禁卫。入关言于帷房。分河山之圭组。继文武之龟章。

禀顾命于西殿。受遗寄于御床。伊懦劣其无节。实怀此而不忘。

荷隆遇于先主。欲报之于后王。忧托付之无效。惧愧言于存亡。

谓继体其嗣业。能增辉于前光。居遏密之未几。越礼度而湎荒。

普天壤而殒气。必社稷之沦丧。矧吾侪之体国。实启处而匪遑。

藉亿兆之一志。固昏极而明彰。谅主尊而民晏。信卜祚之无疆。

国既危而重构。家已衰而载昌。获扶颠而休否。冀世道之方康。

朝褒功以疏爵。只命服于西蕃。奏箫管之嘈囋。拥朱旄之赫煌。

临八方以作镇。响文武之桓桓。厉薄弱以为政。实忘食于日旰。

岂申甫之敢慕。庶惟宋之屏翰。甫逾历其三稔。实周回其未再。

岂有虑于内□。□□□其云裁。痛夹辅之二宰。并加辟而靡贷。

哀弱息之从祸。悲发中而心痗。伊荆汉之良彦。逮文武之子民。

见忠贞而弗亮。睹理屈而莫申。皆义概而同愤。咸荷戈而竞臻。

浮舳舻之奕奕。陈车骑之辚辚。观人和与师整。谓兹兵其谁陈。

庶亡魂之雪怨。反泾渭于彝化。齐轻舟于江曲。殄锐敌其皆湮。

勒陆徒于白水。寇无反于只轮。气扔捷而益壮。威既肃而弥振。

嗟时哉之不与。迕风雨以逾旬。我谋战而不克。彼继奔其蹑尘。

乏智勇之奇正。忽孟明而是遵。苟成败其有数。岂怨天而尤人。

恨矢石之未竭。遂摧师而覆陈。诚得丧之所遭。固当之其无吝。

痛而怀之弱子。横遭罹之殃衅。智未穷而事倾。力未极而莫振。

誓同尽于锋镝。我怯劣而愆信。悯弟侄之何辜。实五咎之所婴。

谓九夷之可处。思致免以全生。嗟性命之难遂。乃窘绁于边亭。

亦何忤于天地。备艰危而是丁。我闻之于昔诰。功弥高而身䠞。

霍芒刺而幸免。卒倾宗而灭族。周叹贵于岳吏。终下审而靡鞠。

虽明德之大贤。亦不免于残戮。怀今惮而忍人。忘向惠而莫复。

绩无赏而震主。将何方以自牧。非砏石之图照。孰违祸以取福。

箸殷鉴认自古。岂独叹于季叔。能安亲而扬名。谅见称于先哲。

保归全而终孝。伤在余而皆缺。辱历世之平素。忽盛满而倾灭。

惟烝尝与洒埽。痛一朝而永绝。问其谁而为之。实孤人之险戾。

罪有逾于丘山。虽百死其何雪。羁角偃兮衡闾。亲朋交兮平义。

虽履尚兮不一。隆分好兮情寄。俱惮耕兮从禄。睹世道兮艰诐。

规志局兮功名。每谓之兮为易。今定谥兮阖棺。惭明智兮昔议。

虽待尽兮为耻。嗟原颜兮靡寘。长揖兮数子。谢尔兮明智。

百龄兮浮促。终焉兮斟克。卧尽兮斧斤。理命兮同得。

世安彼兮非此。岂晓分兮辨惑。御庄生之达言。请承风以为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丘山

罪 zuì《國語辭典》

罪 [ zuì ]

  1. 過失。如:「將功贖罪」、「戴罪立功」。《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 犯法的行為。如:「犯罪」、「伏首認罪」。《易經·解卦·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3. 苦痛、苦難。如:「活受罪」、「受不了這個罪!」
  4. 刑罰。如:「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1. 歸咎、責備。如:「歸罪」、「怪罪」。《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孟子·滕文公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逾 yú《國語辭典》

逾 [ yú ]

  1. 越过、超过。如:「逾墙」、「逾时不候」、「年逾六十」。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著书逾十年,幽颐靡不推。」宋·苏辙〈六国论〉:「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2. 经历、经过。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时更七代,数逾千祀。」唐·柳宗元〈睢阳庙碑〉:「浩浩烈士,不闻济师。兵食歼焉,守逾三时。」
  1. 更加。《淮南子·原道》:「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逾滋。」《明史·卷二九五·忠义传七·王励精传》:「其墨迹久逾新,涤之不灭。」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丘山 qiū shān
(1).山丘;山岳。《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 江 河 合水而为大。”《荀子·修身》:“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唐 黄滔 《以不贪为宝赋》:“提携而日月耀手,跪拜而丘山属意。”
(2).指山林。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时年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晋 陶潜 《归田园居》诗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坟墓。《文选·张载〈七哀〉》:“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 李善 注:“《方言》曰:冢大者为丘。”
(4).比喻重、大或多。《汉书·王莽传上》:“及至 青戎 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此言重赏。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誉。”此言大功。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常平之粟,累经振发,所存无几矣,而饥寒之民所在皆是,人得升合,官费丘山。”此言费用之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