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百龄兮浮促。终焉兮斟克。

谢晦南北朝〕《悲人道

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

懿华宗之冠胄。固清流而远源。树文德于庭户。立操学于衡门。

应积善之馀祐。当履福之所延。何小子之凶放。实招祸而作愆。

值革变之大运。遭一顾于圣皇。参谋猷于创物。赞帝制于宏纲。

出治戎于禁卫。入关言于帷房。分河山之圭组。继文武之龟章。

禀顾命于西殿。受遗寄于御床。伊懦劣其无节。实怀此而不忘。

荷隆遇于先主。欲报之于后王。忧托付之无效。惧愧言于存亡。

谓继体其嗣业。能增辉于前光。居遏密之未几。越礼度而湎荒。

普天壤而殒气。必社稷之沦丧。矧吾侪之体国。实启处而匪遑。

藉亿兆之一志。固昏极而明彰。谅主尊而民晏。信卜祚之无疆。

国既危而重构。家已衰而载昌。获扶颠而休否。冀世道之方康。

朝褒功以疏爵。只命服于西蕃。奏箫管之嘈囋。拥朱旄之赫煌。

临八方以作镇。响文武之桓桓。厉薄弱以为政。实忘食于日旰。

岂申甫之敢慕。庶惟宋之屏翰。甫逾历其三稔。实周回其未再。

岂有虑于内□。□□□其云裁。痛夹辅之二宰。并加辟而靡贷。

哀弱息之从祸。悲发中而心痗。伊荆汉之良彦。逮文武之子民。

见忠贞而弗亮。睹理屈而莫申。皆义概而同愤。咸荷戈而竞臻。

浮舳舻之奕奕。陈车骑之辚辚。观人和与师整。谓兹兵其谁陈。

庶亡魂之雪怨。反泾渭于彝化。齐轻舟于江曲。殄锐敌其皆湮。

勒陆徒于白水。寇无反于只轮。气扔捷而益壮。威既肃而弥振。

嗟时哉之不与。迕风雨以逾旬。我谋战而不克。彼继奔其蹑尘。

乏智勇之奇正。忽孟明而是遵。苟成败其有数。岂怨天而尤人。

恨矢石之未竭。遂摧师而覆陈。诚得丧之所遭。固当之其无吝。

痛而怀之弱子。横遭罹之殃衅。智未穷而事倾。力未极而莫振。

誓同尽于锋镝。我怯劣而愆信。悯弟侄之何辜。实五咎之所婴。

谓九夷之可处。思致免以全生。嗟性命之难遂。乃窘绁于边亭。

亦何忤于天地。备艰危而是丁。我闻之于昔诰。功弥高而身䠞。

霍芒刺而幸免。卒倾宗而灭族。周叹贵于岳吏。终下审而靡鞠。

虽明德之大贤。亦不免于残戮。怀今惮而忍人。忘向惠而莫复。

绩无赏而震主。将何方以自牧。非砏石之图照。孰违祸以取福。

箸殷鉴认自古。岂独叹于季叔。能安亲而扬名。谅见称于先哲。

保归全而终孝。伤在余而皆缺。辱历世之平素。忽盛满而倾灭。

惟烝尝与洒埽。痛一朝而永绝。问其谁而为之。实孤人之险戾。

罪有逾于丘山。虽百死其何雪。羁角偃兮衡闾。亲朋交兮平义。

虽履尚兮不一。隆分好兮情寄。俱惮耕兮从禄。睹世道兮艰诐。

规志局兮功名。每谓之兮为易。今定谥兮阖棺。惭明智兮昔议。

虽待尽兮为耻。嗟原颜兮靡寘。长揖兮数子。谢尔兮明智。

百龄兮浮促。终焉兮斟克。卧尽兮斧斤。理命兮同得。

世安彼兮非此。岂晓分兮辨惑。御庄生之达言。请承风以为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百龄

百龄(百齡)bǎi líng
犹百年。指长久的岁月。亦指人的一生。 汉 蔡邕 《翠鸟诗》:“驯心託君素,雌雄保百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捨簪笏於百龄,奉晨昏於万里。” 唐 李德裕 《寄题惠林李侍郎旧馆》诗:“百龄惟待尽,一世乐长贫。”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1.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2.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3.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1.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2.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3.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4.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1. (一)​之又音。
促 cù《國語辭典》

促 [ cù ]

  1. 急迫、紧迫。《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聊斋志异·卷一○·素秋》:「骇异闻,素秋促入,惨然曰:『兄弟何以隔阂?』」
  1. 短。晋·无名氏〈同生曲〉二首之一:「人生不满百,常抱千岁忧。早知人命促,秉烛夜行游。」唐·柳宗元〈封建论〉:「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1. 靠近。如:「促膝长谈」。《文选·左思·蜀都赋》:「合樽促席,引满相罚。」
  2. 催迫。如:「督促」、「敦促」。唐·李白〈鲁郡尧祠送吴王之琅琊〉诗:「日色促归人,连歌倒芳樽。」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1.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2.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1.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语气词,置句末:➊ ​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斟 zhēn《國語辭典》

斟 [ zhēn ]

  1. 注入、添加。如:「斟酒」、「斟茶」。唐·李白〈悲歌行〉:「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2. 滴。宋·范成大〈宜斋雨中〉诗:「映竹千丝舞,垂簷一线斟。」
  3. 审度、考虑。参见「斟酌 」条。
  4. 姓。如汉代有斟尚。
  1. 饮料、汁液。《史记·卷七○·张仪传》:「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
克 ( 剋 ) kè《國語辭典》

克 [ kè ]

  1. 胜任。《说文解字·克部》:「克,肩也。」清·段玉裁·注:「郑笺云:『仔肩,任也。』许云:『胜任也。』」唐·刘禹锡〈为杜司徒谢赐追赠表〉:「常惧不克负荷,以忝前人。」
  2. 战胜、攻破。如:「克敌」、「攻无不克」。《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3. 制服、约束。如:「克服」、「以柔克刚」。《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何晏集解引马融注:「克己,约身。」
  4. 约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淮使戒装,克日当发。」
  5. 克扣。《水浒传·第八三回》:「寡人御赐之酒,一瓶克减半瓶。」
  6. 消化。如:「多吃水果能克食。」
  1. 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为英语gram的义译。即公克的简称。公制一克等于千分之一 公斤。
  1. 能。如:「不克分身」。《书经·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邦。」唐·柳宗元〈封建论〉:「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