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冥冥鸿雁来,幽幽兰桂芳。

陈镒明代〕《聚星堂与诸文士宴集分韵得凉字

良会不易得,清秋宴高堂。佳哉数君子,玄发俱已苍。

心亲无遐迩,谓我如同乡。共结文字缘,忧乐无相忘。

世道一如此,风尘日飞扬。放怀聊自遣,终焉多感伤。

冥冥鸿雁来,幽幽兰桂芳。物情固有适,吾徒幸小康。

相劝尽尊酒,庶用慰凄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冥冥鸿雁幽幽兰桂

冥冥 míng míng
(1).昏暗貌。《诗·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朱熹 集传:“冥冥,昏晦也。” 汉 蔡琰 《悲愤诗》之二:“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 唐 欧阳詹 《暗室箴》:“孜孜硕人,冥冥暗室。罔纵尔神,罔轻尔质。” 元 乔吉 《两姻缘》第二折:“门半掩,悄悄冥冥,断肠人和泪梦初醒。” 戴望舒 《二月》诗:“在暮色冥冥里,我将听了最后一个游女的惋叹。”
(2).黑夜;晚上。《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杨倞 注:“冥冥,暮夜也。”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只应私将琥珀枕,冥冥来上珊瑚牀。”
(3).懵懂无知貌。《战国策·赵策二》:“岂掩於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若不信其説,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世之从事於举业者,冥冥茫茫,不以通经学古为务。”
(4).引申为不知不觉。 鲁迅 《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者附记》:“然而,冥冥中也还有功效在,看见他们‘勇壮武侠’的战事巨片,不意中也会觉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
(5).迷漫。《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词:“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古 金陵 , 秦淮 烟水冥冥。” 陈三立 《夜舟泊吴城》诗:“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
(6).渺茫貌。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 唐 沈千运 《感怀弟妹》诗:“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清 龚自珍 《寒月吟》:“一逸谢万古,冥冥不可追。” 郑泽 《杂诗·晚蝉》:“修名惧不立,前路徒冥冥。”
(7).高远貌。《楚辞·九辩》:“ 尧 舜 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宋 王安石 《馀寒》诗:“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8).指高远的空际。 赵朴初 《木兰花慢·科伦坡海滨旅馆听潮》词:“望阵涌滔滔,光摇灧灧,气接冥冥。”
(9).幽深貌。《楚辞·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乃获狖之所居。” 唐 张籍 《猛虎行》:“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清 唐甄 《潜书·格君》:“深渊冥冥,乔岳安安,静之体也。”
(10). 汉 扬雄 《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簒焉?” 李轨 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不能制御之。”后以指避世隐居之处。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引 种明逸 《寄二华隐者》诗:“北闕空追悔,西山羡独醒。秋风旧期约,何日去冥冥。” 清 戴名世 《朱翁诗序》:“翁至是始悔其出,乃欲为鸿,飞之冥冥,於人世已不復置其一喙。”
(11).指阴间。《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不新宫,不復故庭分。”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
(12).泛指主宰人世祸福的神灵世界。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一:“岂人之祸福吉凶自有定数存於冥冥之中,虽圣与智不可得而逃耶?”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八:“冥冥之中大概确实有神灵支配人世间的祸福。”
(13).指死亡。《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何期远远离 京兆 ,不忆冥冥卧 朔方 。” 唐 孟云卿 《古挽歌》:“冥冥何所需,尽我人生意。”
(14).昏迷;麻木。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贾成之》:“酒入 贾 口,便觉肠胃掣痛,眼鼻血流,急命驾归,及家已冥冥……经夕而死。”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强生以四肢,又何不使之冥冥木木,不知痛痒,以保其真乎?”
(15).沉默不语貌。 宋 苏轼 《喜雨亭记》:“造物不自以为动,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金 王若虚 《瑞竹赋》:“天何为者耶?视之苍苍,詰之冥冥,不可得而名?”
(16).专心致志貌。《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杨倞 注:“冥冥、惛惛,皆专默精诚之谓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刘蕺山集》:“山林学问,只是平淡布素,不必冥冥,亦不必汲汲。”
(17).私下;暗中。《荀子·修身》:“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 杨倞 注:“行乎冥冥,谓行事不务求人之知。” 汉 刘向 《列女传·卫灵夫人》:“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冥冥之中,积了阴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三官》:“母惭怍,唯恐壻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此冥冥一大漏巵,其数较鸦片为尤甚,亦有国者所当并禁也。”  ——《漢語大詞典》
鸿雁(鴻鴈)hóng yàn
亦作“ 鸿雁 ”。
(1).俗称大雁。一种候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主食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可供食用,并可驯养。《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鴈麋鹿。”《淮南子·泰族训》:“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 唐 韩愈 《送湖南李正字归》诗:“人随鸿鴈少,江共蒹葭远。” 徐迟 《火中的凤凰》八:“十年来被迫离开 北京 的朋辈友好,差不多全回来了,他们有如天边鸿雁,联群而至。”
(2).《诗·小雅·鸿雁序》:“《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后即用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 清 蒲松龄 《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抱子离乡,劳哉鸿雁。” 清 杨伦 《流丐行》:“流亡尽復业,鸿雁期安栖。”
(3).《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后因以指书信。 清 孙枝蔚 《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 吴 曾有约,不谓滞 钱塘 。屡月无鸿鴈,沿途半虎狼。”参见“ 雁足书 ”。
(4).比喻兄弟。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鶺鴒飞急到沙头。” 仇兆鳌 注:“《礼记》‘雁行’比先后有序,《毛诗》‘鶺鴒’比急难相须,故以二鸟喻兄弟。”参见“ 鸿雁行 ”。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幽幽 yōu yōu
(1).深远貌。《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毛 传:“幽幽,深远也。” 清 龚自珍 《寒月吟》:“幽幽东南隅,似有偕隐宅。” 冰心 《寄小读者》二九:“你觉得这一种‘冷处浓’的幽幽的乡情,是异国他乡所万尝不到的!”
(2).寂静貌。 宋 苏轼 《和陶拟古》之三:“客去室幽幽,鵩鸟来坐隅。” 明 方孝孺 《宁野轩铭》:“幽幽斯轩,茨户瓮牖。” 清 钱谦益 《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空堂莞秸正幽幽,高枕慙非抱膝流。”
(3).(形容声音、光线等)轻微;微弱。 唐 温庭筠 《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 郁达夫 《采石矶》:“不过在这期间内,他对人虽不说话,对自家却总一个人老在幽幽的好像讲论什么似的。” 张天翼 《新生》:“路灯怪可怜地发着幽幽的亮光,叫人觉得比没有灯还要暗惨些。”
(4).悠闲貌。 唐 吕岩 《又记》:“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
(5).深暗貌。 唐 韩愈 《将归操》:“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康有为 《泛漓江到桂林》诗:“瀰瀰桂水清,幽幽桂树直。”  ——《漢語大詞典》
兰桂(蘭桂)lán guì
(1).兰和桂。二者皆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文选·刘琨〈答卢湛〉诗》:“虚满伊何,兰桂移植。” 吕向 注:“兰桂,喻君子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之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卢文弨 补注:“兰、桂,皆有异香。以喻怀才抱德之士,耻为若人之所为也。” 元 麻革 《密国公挽词》:“零落伤兰桂,孤高叹凤鸞。” 清 顾炎武 《哭顾推官》诗:“二子各英姿,文才比兰桂。”
(2).比喻子孙。参见“ 兰桂齐芳 ”。  ——《漢語大詞典》
芳 fāng《國語辭典》

芳 [ fāng ]

  1. 花草的香气。《说文解字·艸部》:「芳,香艸。」清·段玉裁·注:「香艸当作艸香。」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唐·柳宗元〈南中荣橘柚〉诗:「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2. 香草、花草。如:「孤芳自赏」。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远芳侵古道,晴翠连荒城。」宋·罗愿《尔雅翼·卷二·茞》:「王逸章句曰:『行清洁者佩芳。』」
  3. 比喻美好的德性或声誉。如:「流芳百世」。
  1. 对人的敬称。如:「芳翰」、「芳仪」、「芳名」。
  2. 美好的。如:「芳姿」、「芳辰」。南朝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芳年有华月,佳人无还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