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西望不堪怀古意,欲因归去卧沧洲。

林鸿明代〕《贾谊宅

闻君放逐此淹留,献纳空悬汉室忧。旧宅独临湘水远,遗文曾吊屈原愁。

青枫极浦烟光晚,白鸟空江树影秋。西望不堪怀古意,欲因归去卧沧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西望不堪怀古归去沧洲

西望
南北朝 何逊 拟轻薄篇 走狗通西望,牵牛亘南直。
唐 张籍 登城寄王秘书建 闻君鹤岭住,西望日依依。
唐 刘庭琦 铜雀台 即今西望犹堪思,况复当时歌舞人。
唐 卢肇 别宜春赴举 秋天草木正萧疏,西望秦关别旧居。
唐 李咸用 投知 西望长安路几千,迟回不为别家难。
唐 赵嘏 代人赠杜牧侍御 郎作东台御史时,妾长西望敛双眉。
唐 李群玉 洞庭遇秋 未减遥客情,西望杳何极。
唐 王炎 葬西施挽歌 西望吴王国,云书凤字牌。
唐 韩琮 京西即事 候骑北来惊有说,戍楼西望悔为文。
元 朱德润 题淮阴梅鼎画蜀山图 西望巴江隔锦官,青泥黄栈细盘盘。
元 曹伯启 夜宿太湖岸 太湖西望如沧溟,木落霜寒波更清。  ——《骈字类编》
不堪 bù kān
(1).不能承当;不能胜任。《国语·周语上》:“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韩非子·难三》:“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贪进不虑负乘之祸,受任不计不堪之败。”
(2).忍受不了。《孟子·离娄下》:“ 颜子 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颜子 不改其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自言其远祖,不知几何世也,坐事繫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僧大汕》:“一日向 吴 自述,酬应杂遝,不堪其苦。” 冰心 《寄小读者》八:“我真是不堪,在家时黄昏睡起,秋风中听此,往往凄动不宁。”
(3).不忍心。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秦并六国平话》卷中:“杀得六宫如算子,丫叉尸首不堪闻。”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二·汪容甫》:“《题机声灯影图》之二云……字字血泪,使人不堪卒读。”
(4).不可;不能。《逸周书·小开》:“汝谋斯,何嚮非翼,维有共枳,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 朱右曾 校释:“柯,斧柄;引,取也。蔽焉而踪寻斧,虽小者犹不可。”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马南村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少数落后分子残余的坏思想、坏作风是不堪容忍的。”
(5).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北史·齐纪下》:“﹝帝﹞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余独怜其老而惫不堪也。”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担泥送土的人,上上下下,忙碌不堪。”
(6).极坏;糟糕。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处之。”《红楼梦》第六九回:“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 平儿 看不过,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他吃。” 茅盾 《烟云》:“他和夫人的同居生活虽非古圣贤那么文雅,可绝不像‘姓 朱 的’信上描绘得那么不堪。”
(7).犹不甚。《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主管 看见一个妇女,身上衣服不堪齐整,头上蓬鬆。”
(8).犹难堪。《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  ——《漢語大詞典》
怀古(懷古)huái gǔ
思念古代的人和事。 汉 张衡 《东京赋》:“望先帝之旧墟,慨长思而怀古。” 唐 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我来 圯桥 上,怀古钦英风。” 明 刘基 《绍兴崇福寺记》:“因登其皆山之楼,眺于群山,悠然而怀古焉。”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归去(歸去)guī qù
(1).回去。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唐 李白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诗:“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先发付兄弟 宋清 归去。”
(2).谓死亡。 清 胡式钰 《语窦》:“謿人死曰归去。”  ——《漢語大詞典》
卧 wò
卧 [ wò ]
  1. 睡倒,躺或趴:~倒。~铺。~室。~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传中”)。~槽。~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虎(喻潜藏着人才)。
  2. 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个鸡子儿。
沧洲(滄洲)cāng zhōu
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以揖 许由 。”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復协沧洲趣。” 唐 杜甫 《曲江对酒》诗:“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涵空一白十万顷,浄洗素练悬沧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