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忆昔甲申岁,法夷寇南瀛。

陈瑚明代〕《追怀刘壮肃公

忆昔甲申岁,法夷寇南瀛。公自平发逆,久叹髀肉生。

英雄乘时势,系越更请缨。四郊刁斗急,虎帐夜不惊。

胜败乃常事,深谋功竟成。遂令彼金人,畏惧岳家兵。

莫云修武备,海岛便升平。百年开草昧,政教未风行。

凶番赖以抚,田赋赖以清。汽车行陆舟,电火不夜城。

顽民忽梗化,揭竿辍芸耕。即为尧舜民,宁免租税征。

处士亦横议,时作不平鸣。用夷以变夏,毋乃妄讥评。

斯人已不见,治绩犹分明。创始畀后人,文献有馀荣。

斜日登大墩,古城址已倾。岿然北门楼,寄我古今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甲申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1.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2.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甲申
梁简文帝大法颂序夹钟应乎仲春甲申在乎吉日  ——《骈字类编》
岁 ( 歲 ) suì
岁 [ suì ]
  1. 年:~首。~暮。~夕(即“除夕”)。~除(年终)。~阑(一年将尽的时候)。
  2. 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3. 年龄:年~。周~。
  4. 星名:~星(即“木星”。)
  5. 指时间,光阴:~月(泛指时间)。
法 fǎ《國語辭典》

法 [ fǎ ]

  1. 律令。如:「法令」、「法律」。《韩非子·定法》:「法者,宪令著于官府。」
  2. 制度。《礼记·曲礼下》:「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
  3. 范式、原则。如:「文法」、「语法」。
  4. 途径。如:「方法」、「办法」。
  5. 佛、道等的道理。如:「佛法」、「法坛」。《五灯会元·卷六·谷山藏禅师》:「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6. 方术、技巧。如:「道士作法」、「魔法」。
  7. 法国的简称。旧音ㄈㄚˋ fà。如:「中法战争」、「英法战争」。
  8. 姓。如汉代有法雄。
  1. 仿效。如:「效法」。《周易·系辞上》:「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1. 可为法则的。如:「法书」、「法帖」。
  2. 属于佛家的。如:「法衣」、「法号」。

法 [ fā ]

  1. 在「没法儿」、「想个法儿」等语词中的音读。

法 [ fá ]

  1. 参见「法子 」条。
夷 yí《國語辭典》

夷 [ yí ]

  1. 中国古代东部民族之一。殷商时约分布在今大陆地区山东、江苏一带。后泛称东方各族为「夷」。如:「徐夷」、「淮夷」。《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序》:「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2. 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如:「蛮夷戎狄」。
  3. 同辈。《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4. 锄草、平土的农具。《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鉏、夷、斤、𣃁,试诸壤土。」《管子·小匡》:「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𣚚,试诸木土。」
  5. 创伤。《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军吏,察夷伤。」《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通「痍」。
  6. 平易、平安。如:「化险为夷」。
  7. 常道。《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通「彝」。
  8. 姓。如周代有夷诡诸。
  1. 铲平、使平坦。如:「夷为平地」。《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国语·晋语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2. 诛除、消灭、平定。《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唐·柳宗元〈封建论〉:「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3. 铲草、割草。《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4. 陈放、安置。《礼记·丧大记》:「彻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
  5. 平均。《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唐·孔颖达·正义:「所以平均下民也。」
  1. 平坦。《庄子·眩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从充则涂夷而运远,帝初以为疑。」
  2. 愉悦。《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通「怡」。
  3. 傲慢无礼。《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远,庸众而野。」
寇 kòu《國語辭典》

寇 [ kòu ]

  1. 盗匪,或指外来的入侵者。如:「贼寇」、「草寇」、「敌寇」、「流寇」、「倭寇」、「穷寇莫追」。唐·杜甫〈登楼〉诗:「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明·侯方域〈宁南侯传〉:「是时秦寇入豫,良玉当往勦,见司徒公。」
  2. 姓。如北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
  1. 侵犯、掠夺。如:「入寇」、「寇边」。《书经·费誓》:「无敢寇攘,逾垣墙。」
南 nán/nā《國語辭典》

南 [ nán ]

  1. 方位名。与「北」相对。如:「坐北朝南」、「大江南北」。《诗经·小雅·何人斯 》:「胡不自南?」
  2. 南方的乐曲。《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汉·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
  3. 姓。如唐代有南霁云。
  1. 向南行、向南移动。《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杨时传》:「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1. 南边的。如:「南岸」、「南极」。《陈书·卷二一·王固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

南 [ ná ]

  1. 参见「南无 」条。
瀛 yíng《國語辭典》

瀛 [ yíng ]

  1. 大海。如:「瀛海」。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2. 池泽。《楚辞·宋玉·招魂》:「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汉·王逸·注:「瀛,池中也。」《文选·左思·蜀都赋》:「其沃瀛则有攒蒋丛蒲,绿菱红莲,杂以蕴藻,糅以苹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