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今日 jīn rì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都门(都門)dū mén
(1).京都城门。《汉书·王莽传下》:“兵从 宣平城门 入,民间所谓 都门 也。” 颜师古 注:“ 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 唐 韩愈 《丰陵行》诗:“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宋 柳永 《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都中里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 清 顾炎武 《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 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 ——《漢語大詞典》
(2).都中里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 清 顾炎武 《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 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 ——《漢語大詞典》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晤语(晤語)wù yǔ
见面交谈。《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唐 韩愈 《答张彻》:“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清 黄景仁 《和杏庄赠别》:“晤语不几日,别路愁间关。” ——《漢語大詞典》
筐 kuāng《國語辭典》
筐 [ kuāng ]
名- 盛物的方形竹器。今称用竹篾或柳条等所编成的盛物器。如:「竹筐」、「箩筐」。《诗经·召南·采苹》:「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汉·毛亨·传:「方曰筐,圆曰筥。」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动-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贮 ( 貯 ) zhù
贮 [ zhù ]
- ◎ 储存:~存。~藏(cáng )。~积。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 信:~信。~札。~简。~函。
- 文件:证~。说明~。
-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 字体:草~。隶~。楷~。
-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