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道途谩用运三车,根性终然资一雨。

余干宋代〕《次韵天启戏为禅句之作

一片木柴投向釜,不是知音色如土。道途谩用运三车,根性终然资一雨。

相逢倘获个中人,涓滴何辞北驴乳。善才童子天质奇,抛官远遁修行苦。

果向北山曾遇人,便解捐书寻一语。而今脱却七斤衫,相见山山惟作舞。

秋闱何幸相握手,未厌夜深来叩户。莫愁客至将何待,困有眠床饥有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道途三车根性一雨

道途 dào tú
亦作“ 道涂 ”。亦作“ 道涂 ”。 道路;路途。《礼记·儒行》:“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荀子·成相》:“正直恶,心无虔,邪枉辟回失道途。” 晋 陆云 《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道涂兴恋,伏载称徽。” 唐 裴铏 《传奇·许栖岩》:“有蕃人牵一马,瘦削而价不高,因市之而归。以其将远涉道途,日加芻秣,而肌肤益削。” 明 谢肃 《太行山五十韵》:“环坞疑城郭,回崖失道涂。”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幸亏两脚尚称稳健,还可一步一步走我的人生道途。”  ——《漢語大詞典》
谩 ( 謾 ) mán
谩 [ mán ]
     ◎ 欺骗,欺诳,蒙蔽:~欺。~语。~诞。~天~地。
用 yòng《國語辭典》

用 [ yòng ]

  1. 功效。如:「功用」、「效用」、「作用」、「有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 钱财的花费。如:「家用」、「费用」。《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器物。如:「器用」。《国语·周语上》:「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4. 姓。如汉代有用虬。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任命。如:「任用」。《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 行使、施行。如:「运用」、「应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 进食、吃喝。如:「用餐」、「用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1. 要、需要。如:「不用急」、「反正今天没课,你不用来。」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1. 表示行为的方式、凭借。相当于「以」。如:「用手蒙住眼睛。」《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唐·柳宗元〈梓人传〉:「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孙文〈心理建设自序〉:「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用能鼓励风潮,造成时势。」
运 ( 運 ) yùn
运 [ yùn ]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
  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
  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
  5. 南北距离:广~百里。
  6. 姓。
三车(三車)sān chē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漢語大詞典》
根性 gēn xìng
(1).佛教语。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曰性。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故称“根性”。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众生因缘、根性、福力,各各不同。”
(2).本性,本质。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惜夫 辜 氏志不在文事,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 茅盾 《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然 rán《國語辭典》

然 [ rán ]

  1. 烧。燃的本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 赞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1. 对、正确。如:「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
  1. 如此。《论语·宪问》:「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1. 但是、可是。《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 虽。《董西厢·卷八》:「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
  3. 然后。《隋书·卷七○·李密传》:「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
  1.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2. 用于句末,表肯定、断定的语气。《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礼记·檀弓下》:「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3. 表示比拟的语助词。《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1. 唯,表应答。《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1. 姓。如汉代有然温。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1.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2.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3.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4. 智慧能力:~质。天~。
  5. 出身和经历:~格。~历。
  6. 姓。
一雨 yī yǔ
(1).一场雨。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 唐 白居易 《答四皓庙》诗:“如彼旱天云,一雨百穀滋。” 宋 苏轼 《喜雨亭记》:“一雨三日,繄谁之力!” 许杰 《枉生女士》:“所谓‘终年皆是夏,一雨便成秋’者,便是指这种时候而言的。”
(2).佛经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说一味之法,众生随机缘而有差别,如草木之于雨。《金刚三昧经·序品》:“犹如一雨润,众草皆悉荣,随其性各异。” 唐 皎然 《听素法师讲法华经》诗:“应机如一雨,谁不涤心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