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爱才未必无明皇,荐闻亦有贺知章。

释文珦宋代〕《书仇远吟卷后

昔在英溪识仇远,岂意别来陵谷变。死生契阔不相知,一十四年如过电。

莲花峰下得重逢,老色骎骎惊上面。袖出新吟数百篇,非特清新更奇健。

我道风流似谪仙,定知当上金銮殿。爱才未必无明皇,荐闻亦有贺知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爱才未必无明知章

爱才(爱才)
唐 岑参 送江陵泉少府赴任便呈卫荆州 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  ——《骈字类编》
未必 wèi bì
不一定。《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 筹策 庞涓 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唐 白居易 《别舍弟后月夜》诗:“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东施 之貌,未必丑於 西施 ,止为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 鲁迅 《集外集拾遗·〈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漢語大詞典》
无明(無明)wú míng
(1).目不见。《楚辞·九章·怀沙》:“ 离娄 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2).梵语的意译。谓痴愚无智慧。 晋 王该 《日烛》:“拱己内治,总持法忍。三世都寂,一心豁尽。寄耳无明,寓目莫準。”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几番尘世,识神一点不差移,只为那无明起妄,宿业成迷。”
(3).指无明火。《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睡至半夜,便觉头痛眼热,四肢无力,遍身不疼不痒,无明顿发熬煎,依然病倒。”《红楼梦》第二八回:“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参见“ 无明火 ”。  ——《漢語大詞典》
皇 huáng《國語辭典》

皇 [ huáng ]

  1. 大、伟大。如:「冠冕堂皇」。《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唐 ·柳宗元〈天对〉:「皇熙亹亹,胡栋胡宇!」
  2. 庄盛、辉煌。《诗经·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仪礼·聘礼》:「宾入门皇,升堂让,将授志趋。」
  3. 美。《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傅毅传》:「武丁兴商,伊宗皇士。」
  4. 有关君主的。如:「皇宫」、「皇恩」、「皇位」。《楚辞·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文选·班固·东都赋》:「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1. 天。《楚辞·屈原·离骚》:「陟升皇之赦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汉·王逸·注:「皇,皇天也。」《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皇再命而绍恤兮,乃云眷乎建武。」唐·章怀太子·注:「皇,天也。」
  2. 君主。如:「三皇五帝」、「女皇」。
  3.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皇颉。
  1. 匡正。《诗经·豳风·播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荐 ( 薦 ) jiàn《國語辭典》

荐 [ jiàn ]

  1. 草席。《说文解字·艸部》:「荐,荐席也。」
  1. 逐水草的、游牧的。《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2. 屡次、频仍。《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使乞籴于秦。」《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兵革屡兴,荒馑荐及。」
  1. 推举。如:「推荐」。同「荐 」。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贺 ( 賀 ) hè
贺 [ hè ]
  1. 庆祝,祝颂:祝~。~喜。~词。~电。~礼。
  2. 姓。
知章 zhī zhāng
谓能看清事物的明显迹象。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钦若元辅,体微知章。”参见“ 知微知彰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