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洪恩 hóng ēn
大恩。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洪恩所润,不可究陈。”《陈书·徐陵传》:“固已铭兹厚德,戴此洪恩,譬 渤澥 而俱深,方 嵩 华 而犹重。”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九》:“有时候,他还要反而骂你;不骂你,还要谢他的洪恩。” ——《漢語大詞典》
大度 dà dù
胸怀开阔,气量宽宏。《史记·高祖本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魏书·逸士传·眭夸》:“ 夸 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明 方孝孺 《郑灵公》之一:“天下之事成於大度之君子,而败於私智之小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前年,我作了一篇短文,主张‘落水狗’还是非打不可,就有老实人以为苛酷,太欠大度和宽容。” ——《漢語大詞典》
祈 qí《國語辭典》
祈 [ qí ]
动- 向神明求福。如:「祈祷」、「祈福」。《说文解字·示部》:「祈,求福也。」《诗经·周颂·噫嘻·序》:「〈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汉·郑玄·注:「祈,犹祷也,求也。」《礼记·月令》:「以祠宗庙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
- 请、求。如:「祈求」、「祈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汉·毛亨·传:「祈,求也。」《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
- 京城千里之地。《诗经·小雅·祈父·序》:「〈祈父〉,刺宣王也。」汉·郑玄·笺:「祈、圻、畿同。」通「圻」、「畿」。
- 姓。如晋代有祈嘉,元代有祈望芳。
三宥 sān yòu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漢語大詞典》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漢語大詞典》
乌府(烏府)wū fǔ
《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餘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因称御史府为“乌府”。 唐 林宽 《寄省中知己》诗:“门掩清曹晚,静将乌府邻。” 宋 苏轼 《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诗:“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捲地不知寒。” 清 顾炎武 《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诗:“落照辞乌府,秋风散赤墀。”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颜 ( 顏 顔 ) yán
颜 [ yán ]
- 面容,脸色,脸面:容~。开~。~面。~色。笑逐~开。鹤发童~。
- 色彩:~料。五~六色。
- 姓。
奏 zòu《國語辭典》
奏 [ zòu ]
动- 进献。《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数奏甘毳食物。」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𬬻,以冬奏扇。」
- 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如:「启奏」。《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
- 吹弹乐器。如:「吹奏」、「伴奏」、「弹奏」、「演奏」、「独奏」。
- 显现、发生。如:「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祯)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
- 往、走。《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奏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通「走」。
- 古代臣下向皇帝进呈的文书。如:「奏状」、「奏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 音乐高低抑扬的节拍。如:「节奏轻快」。
一通 yī tòng
(1).表数量。用于文章、文件、书信、电报。 汉 班昭 《女诫》:“閒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告身状》:“恩赐臣母国号告身一通。”《儒林外史》第九回:“连忙将案寻出,用纸誊写一通递与他。” 郭沫若 《反正前后》七:“弄到第二天我们的 尹大都督 便下了一通罪己诏,深深的把 杨总监 褒奖了一场。”
(2).表数量。用于器物。《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今若立一通石碑在亭中,别请当今名笔写此三字在内,可垂永久。”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闻之大喜,再命 李白 对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宝入函。”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 瞿秋白 《慈善家的妈妈》:“他愤恨极了,就跑上慈善家的大门,破口大骂了一通。”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琐语》:“鼓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止角动,吹十二声为一叠,故 唐 诗有叠鼓鸣笳之句。出《卫公兵法》。”
(5).全部,通通。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六:“我看不如咱们站起队来教武委会主任挑,把不能用的挑出去,余下咱们一通去!” ——《漢語大詞典》
(2).表数量。用于器物。《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今若立一通石碑在亭中,别请当今名笔写此三字在内,可垂永久。”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闻之大喜,再命 李白 对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宝入函。”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 瞿秋白 《慈善家的妈妈》:“他愤恨极了,就跑上慈善家的大门,破口大骂了一通。”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琐语》:“鼓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止角动,吹十二声为一叠,故 唐 诗有叠鼓鸣笳之句。出《卫公兵法》。”
(5).全部,通通。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六:“我看不如咱们站起队来教武委会主任挑,把不能用的挑出去,余下咱们一通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