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菩萨如鳞次,八部天龙若雁行。
戊午孟冬丙辰朔,长干塔下闻天乐。
洪公大建华严期,贤圣粉纭齐赴约。
百千善信云从龙,遐迩资粮川就壑。
众香缥缈烟岚浮,万烛炜煌星斗错。
欲表南询五十三,法筵清众仍相若。
绕塔幢幡四色分,开经钟鼓三通作。
梵呗同宣出妙音,见闻随喜生欢乐。
始知无碍法门中,处处圆融非住著。
只消半偈悟无生,能使群迷趋正觉。
一体均沾法乳恩,情与无情学无学。
野禽并作迦陵鸣,霜风亦共天花落。
塔顶金光觉倍明,塔心宝相如新琢。
铃索时时杂《濩》、《韶》,檐廊夜夜栖鸾鹤。
八面玲珑透碧霄,九层宛转流丹雘。
卷石三山钟阜低,弹丸千里舆图缩。
门门皆得见如来,俨然弥勒开楼阁。
金刚密迹驱雷霆,宝杵灵威失干莫。
慧灯无尽破重昏,甘露洪施济枯浊。
亦如多宝现全身,为听莲华从地跃。
由来此塔非寻常,七宝龛中舍利藏。
往昔神光犹间发,况今大法重敷扬。
啐啄因缘相辏泊,七十二门同放光。
光中出生无量塔,一一悬灯散妙香。
香光庄严亦何限,遍涌金莲坐宝王。
十方菩萨如鳞次,八部天龙若雁行。
化佛光明复如是,法尔神通示寂常。
重重涉入极微妙,梵网珠交心自耀。
此光本是世间稀,见者何人不欣乐。
或齐合掌向虚空,或举高声称佛号。
或投五体拜泥涂,或散千花熏塔庙。
或去忙呼眷属来,或频指点傍人道。
或上危梯或倚楼,或转悲伤或喜笑。
或感禅僧出定看,或留归客停车眺。
或有晏坐空林中,一任稠人自喧闹。
顿除热恼得清凉,病在还苏老还少。
默夺潜消魔外心,无遮重罪咸轻报。
其谁不愿发菩提,种种皆由塔光照。
此时见者诚有缘,莫因不见空哀怜。
即心自性君知不,见与不见皆天渊。
世尊八万四千塔,与我无缝相勾连。
穷劫至今曾不昧,海枯山击光依然。
诸人于此信得及,同泛华严大法船。
敬说此偈再礼塔,八万四千光现前。
洪公大建华严期,贤圣粉纭齐赴约。
百千善信云从龙,遐迩资粮川就壑。
众香缥缈烟岚浮,万烛炜煌星斗错。
欲表南询五十三,法筵清众仍相若。
绕塔幢幡四色分,开经钟鼓三通作。
梵呗同宣出妙音,见闻随喜生欢乐。
始知无碍法门中,处处圆融非住著。
只消半偈悟无生,能使群迷趋正觉。
一体均沾法乳恩,情与无情学无学。
野禽并作迦陵鸣,霜风亦共天花落。
塔顶金光觉倍明,塔心宝相如新琢。
铃索时时杂《濩》、《韶》,檐廊夜夜栖鸾鹤。
八面玲珑透碧霄,九层宛转流丹雘。
卷石三山钟阜低,弹丸千里舆图缩。
门门皆得见如来,俨然弥勒开楼阁。
金刚密迹驱雷霆,宝杵灵威失干莫。
慧灯无尽破重昏,甘露洪施济枯浊。
亦如多宝现全身,为听莲华从地跃。
由来此塔非寻常,七宝龛中舍利藏。
往昔神光犹间发,况今大法重敷扬。
啐啄因缘相辏泊,七十二门同放光。
光中出生无量塔,一一悬灯散妙香。
香光庄严亦何限,遍涌金莲坐宝王。
十方菩萨如鳞次,八部天龙若雁行。
化佛光明复如是,法尔神通示寂常。
重重涉入极微妙,梵网珠交心自耀。
此光本是世间稀,见者何人不欣乐。
或齐合掌向虚空,或举高声称佛号。
或投五体拜泥涂,或散千花熏塔庙。
或去忙呼眷属来,或频指点傍人道。
或上危梯或倚楼,或转悲伤或喜笑。
或感禅僧出定看,或留归客停车眺。
或有晏坐空林中,一任稠人自喧闹。
顿除热恼得清凉,病在还苏老还少。
默夺潜消魔外心,无遮重罪咸轻报。
其谁不愿发菩提,种种皆由塔光照。
此时见者诚有缘,莫因不见空哀怜。
即心自性君知不,见与不见皆天渊。
世尊八万四千塔,与我无缝相勾连。
穷劫至今曾不昧,海枯山击光依然。
诸人于此信得及,同泛华严大法船。
敬说此偈再礼塔,八万四千光现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十方 shí fāng
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霑於万国。” 唐 韩偓 《僧影》诗:“智灯已灭餘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漢語大詞典》
菩萨(菩薩)pú sà
(1).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 释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2).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3).比喻心肠仁慈的人。《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 ——《漢語大詞典》
(2).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3).比喻心肠仁慈的人。《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鳞次(鱗次)lín cì
像鱼鳞那样依次排列。 晋 潘岳 《射雉赋》:“緑柏参差,文翮鳞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菩提树》:“树垣之内,圣迹鳞次,差难遍举。”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卢师山》:“诸寺鳞次其间,曰 清凉 ,曰 证果 ,曰 平坡 ,皆古刹也。”《清史稿·兵志七》:“而沿海七千里,港湾鳞次。” ——《漢語大詞典》
八部 bā bù
(1).佛教分诸天鬼神及龙为八部。《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又称天龙八部。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
(2). 南匈奴 的八部。《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以其大父尝依 汉 得安,故欲袭其号。”
(3).指 契丹 的八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契丹 ﹞其部族之大者曰 大贺氏 ,后分为八部,其一曰 但皆利部 ,二曰 乙室活部 ,三曰 实活部 ,四曰 纳尾部 ,五曰 频没部 ,六曰 内会鸡部 ,七曰 集解部 ,八曰 奚嗢部 。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漢語大詞典》
(2). 南匈奴 的八部。《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以其大父尝依 汉 得安,故欲袭其号。”
(3).指 契丹 的八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契丹 ﹞其部族之大者曰 大贺氏 ,后分为八部,其一曰 但皆利部 ,二曰 乙室活部 ,三曰 实活部 ,四曰 纳尾部 ,五曰 频没部 ,六曰 内会鸡部 ,七曰 集解部 ,八曰 奚嗢部 。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漢語大詞典》
天龙(天龍)tiān lóng
(1).天上的龙。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叶公 子高 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於是天龙闻而下之。”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四向。”
(2).佛教语。谓诸天与龙神。《法华经·序品》:“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
(3).房宿第三星之名。《星经》卷上:“三名天龙,四名天马。”
(4).山名。在 山西省 太原县 境。产硫磺。山壁有 北魏 拓跋氏 所造凹形佛像,是美术雕刻史上有价值的杰作。
(5).蜈蚣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部·蜈蚣》。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谓诸天与龙神。《法华经·序品》:“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
(3).房宿第三星之名。《星经》卷上:“三名天龙,四名天马。”
(4).山名。在 山西省 太原县 境。产硫磺。山壁有 北魏 拓跋氏 所造凹形佛像,是美术雕刻史上有价值的杰作。
(5).蜈蚣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部·蜈蚣》。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雁行 yàn háng
亦作“鴈行”。
(1).飞雁的行列。 南朝 梁简文帝 《杂句从军行》:“邐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 唐 卢纶 《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 宋 王安石 《寄晁同年》诗:“日摧花蕊急,云避雁行高。” 元 郝经 《后听角行》诗:“霜天裂却浮云散,鴈行断尽疏星接。”
(2).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唐 李商隐 《昨日》诗:“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絃柱雁行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氏》:“早起,命驾至母家,严妆子女,载与俱归。入门,令雁行立。”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黄昏已经畏缩,赶紧拥抱一切城头塔顶,雁行的房屋,拥抱在自己的怀里。”
(3).指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张缅传》:“殿中郎缺,帝谓 徐勉 曰:‘此曹旧用文学,且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勉 举 缅 充选。”
(4).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
(5).同列;同等。《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奬帝室,虽形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 刘宽 碑阴, 王曜 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一本作“鴈行”。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且《诗》《书》相匹,其説旧矣。至以曲代史,而与诗雁行,未之前闻。”
(6).居前的行列。雁,通“ 颜 ”。《韩非子·存韩》:“先时五诸侯共伐 秦 , 韩 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於 关 下矣。”《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作雁。《韩非子》‘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战国·韩策》‘ 韩 ,居为隐蔽,出为雁行’,《燕策》‘使弱 燕 雁行’,《晋·王羲之传》‘我书比 钟繇 当抗行,比 张芝 犹当雁行’,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亦作“鴈行”。 ——《漢語大詞典》
(1).飞雁的行列。 南朝 梁简文帝 《杂句从军行》:“邐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 唐 卢纶 《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 宋 王安石 《寄晁同年》诗:“日摧花蕊急,云避雁行高。” 元 郝经 《后听角行》诗:“霜天裂却浮云散,鴈行断尽疏星接。”
(2).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唐 李商隐 《昨日》诗:“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絃柱雁行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氏》:“早起,命驾至母家,严妆子女,载与俱归。入门,令雁行立。”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黄昏已经畏缩,赶紧拥抱一切城头塔顶,雁行的房屋,拥抱在自己的怀里。”
(3).指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张缅传》:“殿中郎缺,帝谓 徐勉 曰:‘此曹旧用文学,且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勉 举 缅 充选。”
(4).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
(5).同列;同等。《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奬帝室,虽形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 刘宽 碑阴, 王曜 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一本作“鴈行”。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且《诗》《书》相匹,其説旧矣。至以曲代史,而与诗雁行,未之前闻。”
(6).居前的行列。雁,通“ 颜 ”。《韩非子·存韩》:“先时五诸侯共伐 秦 , 韩 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於 关 下矣。”《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作雁。《韩非子》‘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战国·韩策》‘ 韩 ,居为隐蔽,出为雁行’,《燕策》‘使弱 燕 雁行’,《晋·王羲之传》‘我书比 钟繇 当抗行,比 张芝 犹当雁行’,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亦作“鴈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