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唯唯呼童宝藏开,蠹粉鲛绡散琼轴。

戴梓清代〕《巢大司寇寄斋斋中畅观书画

天风吹襟谒华屋,拍面清悬旧山竹。四壁氤氲绕画屏,半窗雪隙馀残绿。

高楼楼系米家船,船上烟波谁沐浴。东海编氓性好奇,借观酷似饥求粟。

唯唯呼童宝藏开,蠹粉鲛绡散琼轴。沧海精魂五岳灵,争向毫端呈面目。

锦水纷披暖照春,荆山铿戛澌流玉。醉翁扣石石不开,石上苔花生掌肉。

龙皮皵卷皴松鳞,铁干撑空声谡谡。越溪一卷笔最奇,摄我心魂走乡国。

天吴负海怒潮来,潮落阴闻子胥哭。十洲宫笔赝者多,绮丽纤浓微近俗。

朱楼十二压层城,宝镜争开乱朝旭。何如寒生五月裘,一竿钓破清江曲。

华亭董,包山陆,忽然昏雨忽晴麓。洞中仙子桃花红,羲驭千年几回熟。

造化洪功笔有权,补天浴日非荒录。画未已,书来续,古香黯淡㕙毛秃。

右军太傅同一时,笔势凌空堕参宿。看多不觉眸子酸,放眼孤帆逐归鹜。

赏心浮我三大杯,置身蓬岛烟云族。吁嗟陈子与项子,余愿从游躐双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唯唯宝藏蠹粉鲛绡琼轴

唯唯 wěi wěi
(1).恭敬的应答声。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 曰:‘唯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齐王 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言之。’僕对曰:‘唯唯。’” 颜师古 注:“唯唯,恭应之辞也。”《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老泉 纳於袖中,唯唯而出。” 梁斌 《播火记》四七:“ 刘老万 、 刘老士 、 严老松 皆拱手唯唯称是。”
(2).引申为恭顺谨慎之义。《新唐书·牛仙客传》:“为相谨身无它,与时沉浮,唯唯恭愿。”
(3).应而不置可否貌。《战国策·秦策三》:“ 秦王 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 曰:‘唯唯。’有间, 秦王 復请, 范雎 曰:‘唯唯。’若是者三。” 宋 徐铉 《稽神录·林昌业》:“忽有一男子,年可三十,髭髯甚长,来诣 林 , 林 问何人,但微笑,唯唯不对。”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余聆玉人词旨,心乃奇骇,唯唯不能作答。”参见“ 唯唯否否 ”。
(4).相随而行貌。《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郑玄 笺:“唯唯,行相随顺之貌。”《南史·文学传·卞彬》:“蝌斗唯唯,羣浮闇水。” 唐 李咸用 《赠友弟》诗:“谁能终岁摇頳尾,唯唯洋洋向碧涛。”  ——《漢語大詞典》
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1.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2.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3.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4.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1.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1.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童 tóng《國語辭典》

童 [ tóng ]

  1. 古代获罪入官为奴的男子。说文解字:「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巴寡妇清传》:「羊彘千双,童手指千。」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童,奴婢也。」
  2. 未成年的仆役。如:「书童」、「家童」。通「僮」。
  3. 小孩,未成年的人。如:「牧童」、「儿童」、「童叟无欺」。《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4. 愚昧、无知的人。《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5. 姓。如汉代有童仲玉。
  1. 幼小的。如:「童工」。
  2. 未结婚的。如:「童男」、「童女」。
  3. 光秃的。如:「童山濯濯」。
宝藏(寶藏)bǎo zàng
(1).蕴藏于地下的自然资源。《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2).亦作“ 宝臧 ”。储藏的珍宝或珍贵物品。《周礼·地官·乡大夫》“登於天府” 汉 郑玄 注:“天府,掌祖庙之宝藏者。” 汉 焦赣 《易林·既济之井》:“商风召寇,来呼外盗,间谍内应,与我争鬪,殫己宝藏,主人不胜。”《汉书·食货志下》:“ 秦 兼天下,币为二等……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 峻青 《地下水晶宫》:“如果把这些称之为 波兰 雕刻艺术的宝藏的话,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3).犹宝库。指集中储藏的大宗宝物。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三:“掘得一宝藏,纯是水精珠。”《宋史·太宗七女传》:“ 太宗 尝发宝藏,令诸女择取之,欲以观其志,主( 荆国大长公主 )独无所取。” 明 方孝孺 《静斋记》:“今也虽处廊庙之上,置余於宝藏之中,余心未尝动也。”
珍藏。《史记·龟策列传》:“至 周室 之卜官,常宝藏蓍龟。”《礼记·曲礼下》“在府言府” 汉 郑玄 注:“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常人褊迫,但闻得些善言,写得些文字,便自宝藏之以为己物,皆他人所不得知者。” 清 何焯 《〈菰中随笔〉序》:“如此细书者,不知能宝藏否?若随付之鼠齿虫穿,不惟有负於先生,而亦重生民之不幸矣。”  ——《漢語大詞典》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1.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2. 分割:对~。三十二~本。
  3. 通,使通:~导。~窍。
  4.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5. 扩大、发展:~扩。~拓。
  6. 发动或操纵:~动。~车。
  7. 起始:~始。~宗明义。
  8. 设置、建立:~创。~国。~设。
  9.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10. 支付:~销。~支。
  11. 沸腾,滚:~水。
  12. 举行:~运动会。
  1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蠹粉(蠹粉)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 蠹粉实雌弦,灯光冷如水。  ——《骈字类编》
鲛绡(鮫綃)jiāo xiāo
亦作“ 鮫鮹 ”。
(1).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亦借指薄绢、轻纱。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鮫綃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餘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曲》:“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鮫鮹破春碧。” 明 高东嘉 《泣颜回·春游》套曲:“见游人往来,贪欢笑,舞鮫鮹,闹咳咳笑高。”《镜花缘》第九四回:“﹝车﹞係用柳木如窗欞式做成,极其轻巧;周围俱用鮫綃为幔;车内四面安着指南针。”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阳光从紫云中穿着淡黄纱浪进来,清脆的鸟声在中间流啭,屋子的一切,便好似蒙在鮫鮹之中的那般波动,软艳!”
(2).指毛帕、丝巾。 宋 陆游 《钗头凤》词:“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鮫綃透。” 明 梁少白 《月云高·纪情》套曲:“黄花羞对,也只为君,金樽慵倒,也只为君,泪珠暗把鮫鮹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涴了鮫綃。”  ——《漢語大詞典》
散 sàn/sǎn《國語辭典》

散 [ sàn ]

  1.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2.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3.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4. 解雇、解职。如:「遣散」。
  5.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 [ sǎn ]

  1.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2.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3. 闲逸。如:「闲散」、「散官」。
  4.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1. 分开、解体。如:「队伍散了」、「头发散了」。
  1. 药粉。如:「胃散」、「药散」、「消暑散」。
  2.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琼轴(琼轴)
陈樵东阳县学晖映楼赋积缥囊与缃帙蕴琼轴与瑶编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