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吁嗟陈子与项子,余愿从游躐双足。

戴梓清代〕《巢大司寇寄斋斋中畅观书画

天风吹襟谒华屋,拍面清悬旧山竹。四壁氤氲绕画屏,半窗雪隙馀残绿。

高楼楼系米家船,船上烟波谁沐浴。东海编氓性好奇,借观酷似饥求粟。

唯唯呼童宝藏开,蠹粉鲛绡散琼轴。沧海精魂五岳灵,争向毫端呈面目。

锦水纷披暖照春,荆山铿戛澌流玉。醉翁扣石石不开,石上苔花生掌肉。

龙皮皵卷皴松鳞,铁干撑空声谡谡。越溪一卷笔最奇,摄我心魂走乡国。

天吴负海怒潮来,潮落阴闻子胥哭。十洲宫笔赝者多,绮丽纤浓微近俗。

朱楼十二压层城,宝镜争开乱朝旭。何如寒生五月裘,一竿钓破清江曲。

华亭董,包山陆,忽然昏雨忽晴麓。洞中仙子桃花红,羲驭千年几回熟。

造化洪功笔有权,补天浴日非荒录。画未已,书来续,古香黯淡㕙毛秃。

右军太傅同一时,笔势凌空堕参宿。看多不觉眸子酸,放眼孤帆逐归鹜。

赏心浮我三大杯,置身蓬岛烟云族。吁嗟陈子与项子,余愿从游躐双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吁嗟从游双足

吁嗟 yù jiē
(1).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楚辞·卜居》:“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韩诗章句》:“吁嗟,嘆辞也。” 陈毅 《感事书怀》诗:“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  ——《漢語大詞典》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项 ( 項 ) xiàng
项 [ xiàng ]
  1. 颈的后部,泛指脖子:颈~。~链。~缩(缩脖子,形容羞怯、畏缩的样子)。强~。
  2. 量词,分类的条目,:~目。事~。
  3. 钱款,经费:款~。进~。存~。
  4. 数学用语,代数式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如“4ax2”。
  5. 姓。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从游(從游)cóng yóu
亦作“ 从游 ”。
(1).随从出游。《论语·颜渊》:“ 樊迟 从游於 舞雩 之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喜从游,遇 长沮 、 桀溺 、 荷蓧丈人 。”
(2).与之相游处。谓交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生 见谓之曰:‘吾闻 沛公 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余尝登门,出近作《赠别》长短句以示公……公赏诵久之。是后,从游颇密。”
(3).随从求学。 明 徐爱 《〈传习录〉卷上‘按语’》:“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驪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 爱 备録平时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证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漢語大詞典》
躐 liè《國語辭典》

躐 [ liè ]

  1. 践踏。《楚辞·屈原·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2. 逾越、超越。如:「躐等」。《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高宗三女传》:「有所论荐,或自寒冗躐进至侍从,旋踵将相。」
  3. 持。《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当其无事,则躐缨整襟,规矩其步。」唐·章怀太子·注:「言持缨整襟,修其容止。」
双足(双足)
唐 杨凭 边塞行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
元 黄镇成 黄月潭 未似月潭双足健,东南踏遍万重云。
元 吴莱 同吴正传咏龚岩叟小儿高马图 并州小儿十岁许,双足捷走真骅骝。
元 张翥 清溪濯足图 黄尘满双足,宜赋故山归。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