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名-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 姓。如明代有才宽。
-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十倍
战国策见三旦下而又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 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又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史记高帝纪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价又苏秦传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注索隐曰谓紫色 贵于帛十倍而本是败素以喻齐虽有大名而其国中困弊也见又田单传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 皆涕泣其欲出战怒自十倍水汉书沟洫志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 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榖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
又货殖传乌氏蠃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戎王戎王十倍其价君蜀志诸葛亮传先主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家终定大事墓晋书祖逖传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 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谓齐书褚炫传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文所知从兄渊 人曰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也府唐书李珏传迁河南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馀万而 库十倍于初 宋史顾忻传有杭州仁和人李琼以鬻缯为业事母孝夜常十馀起省母母喜食时新琼百方求市得必十倍酬其直 新书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来 易林韩氏长女嫁于东海多貌美好宜家富寿利得十倍和阴符经见一源下分黄庭坚 实之春日诗见五 下 ——《骈字类编》
又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史记高帝纪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价又苏秦传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注索隐曰谓紫色 贵于帛十倍而本是败素以喻齐虽有大名而其国中困弊也见又田单传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 皆涕泣其欲出战怒自十倍水汉书沟洫志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 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榖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
又货殖传乌氏蠃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戎王戎王十倍其价君蜀志诸葛亮传先主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家终定大事墓晋书祖逖传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 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谓齐书褚炫传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文所知从兄渊 人曰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也府唐书李珏传迁河南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馀万而 库十倍于初 宋史顾忻传有杭州仁和人李琼以鬻缯为业事母孝夜常十馀起省母母喜食时新琼百方求市得必十倍酬其直 新书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来 易林韩氏长女嫁于东海多貌美好宜家富寿利得十倍和阴符经见一源下分黄庭坚 实之春日诗见五 下 ——《骈字类编》
鬼谷 guǐ gǔ
(1).传说众鬼所聚之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凌惊靁以軼骇电兮,缀 鬼谷 於北辰。”
(2).指 战国 楚 人 鬼谷子 。因隐于 鬼谷 ,故自号 鬼谷子 。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世传《鬼谷子》一书,今人研究认为系后人伪托。 ——《漢語大詞典》
(2).指 战国 楚 人 鬼谷子 。因隐于 鬼谷 ,故自号 鬼谷子 。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世传《鬼谷子》一书,今人研究认为系后人伪托。 ——《漢語大詞典》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期年 jī nián
亦作“朞年”。 一年。《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 沙鹿 崩。 晋 卜偃 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后汉书·侯霸传》:“百姓老弱相携号哭……皆曰:‘愿乞 侯君 復留朞年。’” 唐 李德裕 《渔鱼骨》诗:“昔日 任公子 ,期年钓此鱼。”《金史·宗翰传》:“盟未朞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曹公梦》:“於是有言梦不足徵者,有以期年半载相机进退劝者。”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揣摩 chuǎi mó
亦作“ 揣摹 ”。
(1).揣度对方,以相比合。 战国 时之游说术。揣度国君心思,使游说投合其本旨。《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 太公 《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汉 王充 《论衡·答佞》:“ 仪秦 ,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 宋 陆游 《南唐书·烈祖纪》:“有 徐玠 者,事 温 为 金陵 行军司马,工揣摩捭闔。”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贤弟,你是个武将,只晓的相持廝杀的事,却不知揣摩的事。”
(2).指纵横家之书。 宋 张载 《张子语录》卷中:“詖、淫、邪、遁之辞,古语孰近……遁辞无守,近於揣摩、《説难》。” 元 李汾 《再过长安》诗:“自怜 季子 貂裘敝,辛苦灯前读揣摩。”
(3).忖度,估量。 唐 高适 《封丘作》诗:“揣摩慙黠吏,栖隐谢 愚公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吕吉甫 问客:‘ 苏子瞻 文辞似何人?’客揣摩其意答之曰:‘似 苏秦 张仪 。’”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二出:“思他念他,这泪脸儿没处躲。咱将痴心儿自揣摩,未必他心似我。”《老残游记》第十回:“‘乳虎’就是你们 玉太尊 ,其餘你慢慢的揣摹,也是可以知道的。”昆曲《十五贯》第三场:“想我 过于执 自从到任以来,屡逢疑难案件,幸亏我善于察言观色,揣摹推测。”
(4).研究,玩味。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揣摩三古,开阐八风。”《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无过要心下明,指下明,把一个意思揣摩将去。怎么靠得死方子,就好疗病?”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两 宋 词,精絶者约略不过五百餘首,足备揣摹,不必多求也。”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一章:“像 王大人 这种能收能放,能上能下,能刚能柔,能进能退的本领,倒应该好生揣摹揣摹。” ——《漢語大詞典》
(1).揣度对方,以相比合。 战国 时之游说术。揣度国君心思,使游说投合其本旨。《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 太公 《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汉 王充 《论衡·答佞》:“ 仪秦 ,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 宋 陆游 《南唐书·烈祖纪》:“有 徐玠 者,事 温 为 金陵 行军司马,工揣摩捭闔。”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贤弟,你是个武将,只晓的相持廝杀的事,却不知揣摩的事。”
(2).指纵横家之书。 宋 张载 《张子语录》卷中:“詖、淫、邪、遁之辞,古语孰近……遁辞无守,近於揣摩、《説难》。” 元 李汾 《再过长安》诗:“自怜 季子 貂裘敝,辛苦灯前读揣摩。”
(3).忖度,估量。 唐 高适 《封丘作》诗:“揣摩慙黠吏,栖隐谢 愚公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吕吉甫 问客:‘ 苏子瞻 文辞似何人?’客揣摩其意答之曰:‘似 苏秦 张仪 。’”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二出:“思他念他,这泪脸儿没处躲。咱将痴心儿自揣摩,未必他心似我。”《老残游记》第十回:“‘乳虎’就是你们 玉太尊 ,其餘你慢慢的揣摹,也是可以知道的。”昆曲《十五贯》第三场:“想我 过于执 自从到任以来,屡逢疑难案件,幸亏我善于察言观色,揣摹推测。”
(4).研究,玩味。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揣摩三古,开阐八风。”《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无过要心下明,指下明,把一个意思揣摩将去。怎么靠得死方子,就好疗病?”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两 宋 词,精絶者约略不过五百餘首,足备揣摹,不必多求也。”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一章:“像 王大人 这种能收能放,能上能下,能刚能柔,能进能退的本领,倒应该好生揣摹揣摹。” ——《漢語大詞典》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名-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