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故人子若孙,往往忧患煎。

周霆震元代〕《停云师友吟

亲友吴彦章,居乡众称贤。早从高氏客,晚暮交益坚。

当其遇合初,志翔方盛年。图南文治开,宦辙首着鞭。

贵逢淳厚风,种善犹力田。允脩时未生,兆已占瓜绵。

脩今垂五十,行且开曾玄。俯仰历四世,殆若丝纠缠。

往者风尘昏,沴气滋蔓延。奄忽彦章翁,父子偕重泉。

孤孙惟子刚,憔悴目疾牵。相依幸老母,二幼嗟累然。

去年属大饥,雨冷万灶烟。沟壑无贵贱,骨肉甘弃捐。

顾此凋瘵馀,讵敢自意全。允脩奋衣起,为义吾所先。

吾师遂泯没,吾分愧老天。耿耿吾寸心,永矢徵逝川。

虽非力有馀,此志必勉旃。提携竟全活,如正大厦颠。

如煎续弦胶,如拯溺九渊。爱深不自足,远虑尤惓惓。

今兹扫停云,致客礼貌虔。从容语二子,刚也予周旋。

息虽今十龄,于我勖简编。教养俾成立,吾责始息肩。

欢欣揖其来,席以广厦毡。父也酬翰墨,儿也趋诵弦。

匡持每多方,苦语精磨研。油然古人心,如出未乱前。

吁嗟取友难,迩日义愈愆。西华衣葛帔,论交愤莫宣。

叔敖卖薪儿,性命优孟悬。纷纭落阱石,舞智驰轻儇。

高堂尊面谀,千金肆华筵。芳馨意所使,陆海罗珍鲜。

厌饮臧获曹,出入车马填。故人子若孙,往往忧患煎。

十步九频蹶,饥寒日颠连。眉攒若将浼,况望引手援。

懿哉吾允脩,古道今其专。峨峨路边石,已俟来者镌。

力行庶终惠,益永世契缘。眼中富交游,落笔词争妍。

片言倘终靳,高谊谁当传。维昔我彦章,停云砚席联。

折花春日吟,听雨秋夕眠。焉知旷大劫,梦幻情事迁。

凄凉馀白发,顾影深自怜。安得同心人,和我师友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故人往往忧患

故人 gù rén
(1).旧交;老友。《庄子·山木》:“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綈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盃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在往常,开学的日子正像家庭中的节日,大家可以会见一个暑天未见面的故人。”
(2).古人;死者。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复员后 张季鸾 却成了故人了。”
(3).对门生故吏的自称。《后汉书·杨震传》:“故所举 荆州 茂才 王密 为 昌邑 令,謁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资治通鉴·汉桓帝建和三年》:“此咎由故人畏惮彊御。” 胡三省 注:“ 汉 人於门生故吏之前,率自称故人。”
(4).指前妻、前夫或旧日的情人。《玉台新咏·古诗〈上山采蘼芜〉》:“长跪问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南朝 梁 刘孝绰 《古意》诗:“故居尤可念,故人安可忘。” 唐 李白 《怨情》诗:“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犹来重。” 清 缪艮 《沈秀英传》:“曩者 李顺娘 死,病危时,恋恋故人,至有魂觅情缘之语。”  ——《漢語大詞典》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孙 ( 孫 ) sūn/xùn
孙 [ sūn ]
  1. 儿子的儿子:~子。~女。
  2.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侄~(侄儿的子女)。
  3.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子的子女)。玄~(曾孙的子女)。子~(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贵族的子孙后代)。
  4.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 姓。
孙 [ xùn ]
     ◎ 古同“”。
往往 wǎng wǎng
(1).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唐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诗:“往往鷄鸣巖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汉 之能吏多出掾史, 唐 节度所辟书记,亦往往入而为大官。” 巴金 《家》十五:“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忧患(憂患)yōu huàn
困苦患难。《易·繫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宋 王安石 《离北山寄平甫》诗:“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 杨朔 《茶花赋》:“我又望着他的脸……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  ——《漢語大詞典》
煎 jiān《國語辭典》

煎 [ jiān ]

  1. 一种烹饪方法。将食物放入少量油中,加热至表面成金黄色。如:「煎鱼」、「煎蛋」。
  2. 熬煮。如:「煎药」。宋·苏轼〈绝句三首〉之二:「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
  3. 镕炼。《周礼·冬官考工记·栗氏》:「改煎金锡则不耗。」《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用西法以煎镕,矿产日多。」
  4. 逼迫、折磨。《楚辞·王逸·九思·怨上》:「我心兮煎熬,惟是兮用忧。」《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