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阐其学,譬如共陶冶。
仲尼躬大道,天下一家也。岂不有同宗,一家之亲者。
天下阐其学,譬如共陶冶。同宗绳厥武,亲若在膝下。
伯鱼何异闻,诗礼之言雅。金旸出孔氏,传神异土苴。
赠翁垂令德,昆弟如韶夏。食指纷同鼎,末俗睇兹寡。
季也念伯氏,万里寿玉斝。复姓追本支,先圣自歆嘏。
繄予钦其芬,翰墨为之洒。谓疏非所亲,胡为思如泻。
大道在金旸,吾言当不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天下 tiān xià
(1).古时多指 中国 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昔 秦 政烦苛,百姓土崩, 陈胜 奋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尧臣 《送师直之会稽宰》诗:“天下风物佳,莫出 吴 与 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萧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阐 ( 闡 ) chǎn
阐 [ chǎn ]
- 说明,表明:~明。~发。~述。~释。~弘(阐明弘扬)。
- 开,开辟:“~并天下”。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学 ( 學 ) xué
学 [ xué ]
-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
-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譬如 pì rú
(1).比如。《周礼·考工记·弓人》:“恒角而达,譬如终紲,非弓之利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 明 姜埰 《和陶荣木》之四:“譬如駑马,愧彼良驥。黽勉及时,为善期至。” 何其芳 《画梦录·岩》:“还是向前走好了,人生就譬如走路。”
(2).与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解元休心头怒恶!譬如这里闹鑊鐸,把似书房里睡取一觉。” 凌景埏 校注:“譬如,这里是与其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
(2).与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解元休心头怒恶!譬如这里闹鑊鐸,把似书房里睡取一觉。” 凌景埏 校注:“譬如,这里是与其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陶冶 táo yě
(1).陶工和铸工。《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羣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2).谓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明史·职官志一》:“虞衡典山泽採捕陶冶之事。”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技艺院者,汽机、电报、採矿、陶冶、製炼、织造等事。”
(3).制作和烧炼(陶瓷器)。 清 朱琰 《陶说·陶冶图说》:“由内廷交出陶冶图二十张,次第编明,为作图説,进呈御览。”
(4).陶铸。教化培育。《汉书·董仲舒传》:“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 颜师古 注:“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於此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五:“陶冶发性灵,金玉出顽矿。”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二:“这伟大时代的洪炉,陶冶了多少 中国 现代的青年战士,陶冶了多少 中国 未来的青年战士!”
(5).谓怡情养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至於陶冶性灵,从容讽諫,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漢語大詞典》
(2).谓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明史·职官志一》:“虞衡典山泽採捕陶冶之事。”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技艺院者,汽机、电报、採矿、陶冶、製炼、织造等事。”
(3).制作和烧炼(陶瓷器)。 清 朱琰 《陶说·陶冶图说》:“由内廷交出陶冶图二十张,次第编明,为作图説,进呈御览。”
(4).陶铸。教化培育。《汉书·董仲舒传》:“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 颜师古 注:“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於此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五:“陶冶发性灵,金玉出顽矿。”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二:“这伟大时代的洪炉,陶冶了多少 中国 现代的青年战士,陶冶了多少 中国 未来的青年战士!”
(5).谓怡情养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至於陶冶性灵,从容讽諫,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