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力排坤轴转,正气通天河。

周霆震元代〕《潮生浙江白

潮生浙江白,积水何其多。悠悠子胥魂,千古终不磨。

东南溢潢潦,污渎纷旁罗。独此障百川,昼夜激海波。

力排坤轴转,正气通天河。从星趣好雨,浴日阳之阿。

苍苍紫微垣,弁冕锵鸣珂。宜蒙湛露恩,领袖湔甲戈。

云阵声万雷,银山势嵯峨。吹嘘蛟龙翔,奋起驱鲸鼍。

功推五行首,朝宗谅无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坤轴正气通天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排 pái/pǎi《國語辭典》

排 [ pái ]

  1. 推、挤开。如:「排山倒海」、「独排众议」。《说文解字·手部》:「排,挤也。」《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将欲排巢父,拉许由。」《水浒传·第六二回》:「(卢俊义)​被浪里白跳张顺排翻小船,倒撞下水去。」
  2. 消除、除去。如:「排忧解难」。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词〉:「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3. 摈斥、排斥。如:「排挤」、「排摈」。宋·陆游〈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4. 疏导、疏通。《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5. 一个接著一个,依照顺序摆列。如:「排队」、「排字」、「把桌椅排整齐。」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6. 安置、设置。如:「安排」。《水浒传·第四一回》:「当日穆弘叫庄客宰了一头黄牛,杀了十数个猪羊鸡鹅鱼鸭,珍肴异馔,排下筵席,管待众头领。」
  7. 练习演戏。如:「排演」、「排练」、「排戏」、「彩排」。
  8. 汽、机车换档。如:「手排」、「自排」。
  1. 排成的横列。如:「前排」、「他个子高,总是坐在后排。」
  2. 量词。计算成列人或物的单位。如:「两排行道树」、「九排座位」、「站成一排」。
  3. 陆军的编制单位。四班为一排,四排为一连。
  4. 用竹子或木头编排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如:「竹排」、「木排」。
  5. 排骨肉的简称。或指切成扁平状的肉片。如:「牛排」、「猪排」、「鸡排」。
  6. 排球队的简称。如:「女排」、「男排」。
  1. 横列在一起的。如:「排箫」、「排鼓」。

排 [ pǎi ]

  1. 旧时搬家用的车子。参见「排子车 」条。
  1. 方言。将鞋子撑大,便于合乎某种形状。如:「将那两双鞋排一排!」
坤轴(坤軸)kūn zhóu
古人想象中的地轴。 晋 张华 《博物志·地》:“ 崑崙山 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傅岩叟香月韵》:“根老大,穿坤轴。枝夭嫋,蟠龙斛。”《红楼梦》第五十回:“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簫?鰲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  ——《漢語大詞典》
转 ( 轉 ) zhuǎn/zhuàn/zhuǎi
转 [ zhuǎn ]
  1. 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2. 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3. 改换方向:~弯。向左~。
  4. 改变位置:~移。
  5. 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转 [ zhuàn ]
  1. 旋转:车轮飞~。
  2. 使旋转:~动地球仪。
  3. 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4. 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5. 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转 [ zhuǎi ]
  1.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正气(正氣)zhèng qì
(1).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赵朴初 《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羣力何难制毒龙?”
(2).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公 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总结经验,发扬正气,打击歪风。”
(3).正派;正经。《西游记》第四三回:“我才见那个掉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此女﹞仍留我庄上住下,等你会试得意荣归,他髮已尽长,此时只认是我的继女,迎归花烛,岂不正气!”《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难道 安老爷 那样个正气人,还肯找熟人?”
(4).正常气色。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忽地站起来说;他那脸色和眼神的确好多了,额角却是火烧一般红。这不是正气的红。”
(5).谓纯阳之气或纯阴之气。 汉 董仲舒 《雨雹对》:“ 敞 ( 鲍敞 )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董仲舒 ﹞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 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6).谓春由东方直出不偏之气和夏由南方直出不偏之气。《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7).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元气。即人体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功能。与邪气对言。《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8).中医学名词。指正常的气候。《灵枢经·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  ——《漢語大詞典》
通天 tōng tiān
(1).“ 通天冠 ”的省称。《文选·张衡〈东京赋〉》:“冠通天,佩玉璽。” 薛综 注:“通天,冠名也。”《魏书·礼志一》:“既而帝冠通天,絳纱袍,临饗礼。” 唐 李白 《大猎赋》:“君王于是峨通天,靡星旃,奔雷车,挥电鞭。”
(2).“ 通天犀 ”的省称。 唐 元稹 《驯犀》诗:“行地无疆费传驛,通天异物罹幽枉。”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夜明犀,其状类通天。”
(3).“ 通天臺 ”的省称。《汉书·扬雄传上》:“是时未輳夫 甘泉 也,乃望 通天 之绎绎。” 颜师古 注:“ 通天 ,臺名也。言虽未至 甘泉 ,则遥望见 通天臺 也。”
(4).上通于天。形容极高。 唐 杜甫 《望岳》诗:“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元 刘因 《玉乳峰》诗:“旧见剑光曾犯斗,谁教箭筈亦通天。”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他们攀登上 老爷岭 的二十里乱石头通天猴路。”
(5).形容本领极大或权势极重。《四游记·龙王投奔南海》:“彼即有百万雄兵,通天本事,亦无所用其武矣。”《西湖二集·徐君宝节义双圆》:“奸臣 贾似道 当国,封为 魏国公 ,权威通天。” 李国文 《花园街五号》第一章七:“ 吕莎 目前的身分,是市委书记 韩潮 的儿媳,好多单位想把这位通天人物抢到手还来不及呢。”  ——《漢語大詞典》
河 hé《國語辭典》

河 [ hé ]

  1. 水道的通称。如:「河流」、「运河」。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黄河的简称。如:「河套」。
  3. 成河川状的群体。如:「星河」、「银河」。
  4. 姓。如南北朝时有河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