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因思世人巧,益叹我躬拙。

陈肇兴清代〕《自许厝寮避贼至集集内山,次少陵「北征」韵

皇帝元年秋,闰八月初吉。我遁于内山,潜伏野番室。

深林暗无光,白昼不见日。破屋两三间,茅茨杂蓬荜。

闭户深藏匿,逢人未敢出。涕泣望烽烟,皇皇如有失。

自顾流离中,有生不如勿。破产购一锥,报国心空切。

至今一回首,精神犹恍惚。不知历险艰,奔走何时毕。

侧身万峰巅,秋风吹瑟瑟。但见阵云飞,川原日流血。

人烟半萧条,鬼火互明灭。行行集集山,夙称生番窟。

浊水喷其中,日夜浪瀎潏。路盘苍穹高,石迸厚地裂。

一夫可当关,驷马不容辙。生平耽烟霞,到此暂心悦。

徒步随狙公,自拾枣与栗。哭类阮籍穷,狂等费贻漆。

一身坠蚕丛,传闻百无实。因思世人巧,益叹我躬拙。

徘徊望乡山,目极飞鸟没。凉飔从东来,飒飒动木末。

遥想故城里,狐鼠共巢穴。杀人如乱麻,街衢堆白骨。

往者擒贼王,陈兵太仓卒。未抽靴里刀,已失囊中物。

遂令劫运开,鬇鬡变蓬发。使我撄不测,志气长轸结。

同谋袖手观,含涕独呜咽。未识此时恨,何日得伸雪。

经旬宿荒崖,两脚垢不袜。枯木架绳床,逼窄仅容膝。

有时抱书眠,肱曲腰又折。有时泽畔行,青衫换短褐。

父老两三人,坐谈辄终日。道及当时事,满座皆战慄。

延我至其家,鸡黍竞罗列。一饭等千金,大义高巾栉。

回顾狮子峰,蛾眉才一抹。有弟滞牛山,多时悲契阔。

老母缺晨昏,思之如饥渴。路逢负戈侣,撞胸不敢喝。

所闻多异辞,两耳乱喧聒。彼众而我寡,有口向谁说。

桓桓林总戎,昨日方简卒。万骑出罗城,军容甚开豁。

猛如出柙虎,捷若搏云鹘。行见扫妖氛,贼徒争豕突。

况有斗六门,天堑险无匹。背城鼓而东,一战胜可决。

威过摧枯芒,势成破竹疾。屈指旬日内,匹夫可以夺。

又闻募乡兵,朝暮尤斯拔。横海戮长鲸,万弩伺俱发。

此谋如得就,大功可书碣。指日见升平,乾坤收肃杀。

嗟予走空山,于今已五月。一息气尚存,此念未容绝。

如何蝼蚁辈,偏觉肝肠别。甘心为异类,不复忧荡析。

攘攘著黄巾,为厉及妪{女目}。四顾遍豺狼,保身慎明哲。

岂不思请缨,空手难为烈。抚景自酸辛,吟诗聊度活。

寂寂红叶山,遥遥紫薇闼。此身虽在野,此心唯向阙。

安危大臣在,金瓯岂患缺。只忧道路长,献策终不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世人我躬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世人 shì rén
(1).世间的人;一般的人。《楚辞·渔父》:“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唐 李颀 《古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红楼梦》第五二回:“世人都説,世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説,不当信。”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 牛教授 若是肯就职,那就即使是出于不得已,也会被世人笑骂。”
(2).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僧侣”相对。《无量寿经》卷下:“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漢語大詞典》
巧 qiǎo《國語辭典》

巧 [ qiǎo ]

  1. 高妙、灵活、聪慧。如:「灵巧」、「巧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美好。《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 技艺精妙。如:「巧手」、「巧工」。汉·王充《论衡·自纪》:「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唐·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4. 虚伪不实。如:「花言巧语」。《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唐·白居易〈新乐府·天可度〉:「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1. 精妙的技能、才艺。如:「乞巧」。《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1. 恰好。如:「凑巧」、「碰巧」、「巧遇」。
  2. 狡诈、虚伪。如:「巧辩」、「巧立名目」。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巧造语言,凿空构立。」
益 yì《國語辭典》

益 [ yì ]

  1. 涨、漫出。为「溢」之本字。清·王筠《说文释例·卷四·形声之美》:「益从水,而溢又加水,然水祇可在皿中,而益之意,即兼有泛溢之意。」《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2. 增加。如:「进益」、「延年益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
  3. 帮助、补助。如:「助益」。《吕氏春秋·光识览·观世》:「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战国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赏。」
  1. 好处。如:「利益」、「收益」。《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2. 姓。如汉代有益强。
  1. 有好处的。如:「益友」、「益处」。
  2. 富饶。《史记·卷一二九·殖货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1. 更加。如:「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益 [ ​yí ]

  1. (一)​之又音。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1.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2.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3. 吟咏:咏~。一唱三~。
我躬 wǒ gōng
我本身,我自己。《诗·小雅·小弁》:“我躬不閲,遑恤我后。”  ——《漢語大詞典》
拙 zhuō《國語辭典》

拙 [ zhuó ]

  1. 愚笨、不灵活。如:「笨拙」、「手拙」、「弄巧成拙」。
  2. 谦称自己的。如:「拙见」、「拙作」、「拙计」。
  3. 古朴的、未加修饰的。如:「古拙」、「朴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