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才信宿,沛然膏泽,来从方寸。

臞翁宋代〕《满江红(孟史君祷而得雨)

祷雨文昌,只全靠、心香一瓣。才信宿,沛然膏泽,来从方寸。早稻含风香旖旎,晚秧饱水青。问螺江、恰见线来流,今平岸。
君作事,看天面。天有眼,从君愿。信瑞莲芝草,几曾虚献。此雨千金无买处,丰年饱吃君侯饭。管酿成、春酒上公堂,人人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信宿沛然膏泽来从方寸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信宿 xìn sù
(1).连宿两夜。《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復,於女信宿。” 毛 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品茶》:“余尝再游 武夷 ,信宿 天游观 中,每与 静参 羽士夜谈茶事。”参见“ 信次 ”。
(2).谓两三日。《后汉书·蔡邕传论》:“ 董卓 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 李贤 注:“谓三日之间,位歷三臺也。”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唐 萧颖士 《舟中遇陆棣兄西归》诗:“信宿千里餘,佳期曷由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近日制命有信宿輒改,适行遽止,而欲风雨以信,其可得乎!”  ——《漢語大詞典》
沛然 pèi rán
(1).充盛貌;盛大貌。《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汉 桓宽 《盐铁论·禁耕》:“夫不蚤絶其源而忧其末,若决 吕梁 ,沛然,其所伤必多矣。” 唐 高适 《赠别沉四逸人》诗:“何意閫閾间,沛然江海深。” 庐隐 《两个小学生》:“这时候的雨,仍是沛然未息, 新华门 一带已变作血肉横飞的战场。”
(2).行疾貌。《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是以豪杰发愤,沛然俱起。”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仙人 东方生 ,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宋 司马光 《稷下赋》:“於是 齐王 沛然来游,欣然自喜,谓 稷下 之富,尽海内之美,慨乎有自得之志矣。”
(3).感动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试哉!’” 颜师古 注:“沛然,感动之意也。” 王先谦 补注:“《文选》‘沛’作‘俙’。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俙,感动之意也。俙,或为沛。’”  ——《漢語大詞典》
膏泽(膏澤)gào zé
(1).滋润作物的雨水。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 唐 韦应物 《观田家》诗:“飢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元 王祯 《农书》卷十八:“然皆洑流内达,膏泽傍通,水利之中,最为永便。”
(2).比喻恩惠。《孟子·离娄下》:“諫行言听,膏泽下於民。” 焦循 正义:“为臣之时,諫行言从,德泽加民。” 汉 班固 《西都赋》:“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於民。”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沐浴膏泽,解脱尘劳,实惟斯人之赐,於是尊仰而崇拜之。”
(3).犹言民脂民膏。《国语·晋语九》:“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 唐 陆贽 《答宰臣请复御膳表》:“凋户疲甿,膏泽已竭。”
(4).比喻物的精华。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然其咀嚼英华,厌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书》:“是故一介之士,屏人独处,仰而思,俯而书,无论富贵酣养者,不足与其旨甘,分其膏泽。”
(5).润发用的油脂。 明 刘基 《喜迁莺·梅花》词:“膏泽无加,铅华不御,应与素娥争丽。” 清 唐甄 《潜书·太子》:“如置膏泽於冶火之中,如置胶革於淫雨之中,岂有幸哉。”
滋润。《国语·晋语四》:“ 重耳 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廕膏泽之,使能成嘉穀,荐在宗庙,君之力也。”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三:“田穀将死,而神膏泽之;百姓无所告,而神恤之。”  ——《漢語大詞典》
来从(来从)
汉书陈汤传易曰有嘉折首获匪其丑言美诛首恶之人而诸不顺者皆来从也  ——《韵府拾遗 冬韵》
方寸 fāng cùn
(1).方始一寸。极言矮小。《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
(2).一寸见方。《淮南子·说山训》:“视方寸於牛,不知其大於羊;总视其体,乃知其大相去之远。”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有山蜘蛛垂丝如疋布,将及 旻 , 旻 引弓射杀之,大如车轮。因断其丝数尺,收之。部下有金创者,剪方寸贴之,血立止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五:“《吴书》亦云,‘方围四寸’,则知 秦 璽方寸耳。”
(3).指心。脑海。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参见“ 方寸心 ”。
(4).心绪;心思;心得。《魏书·董绍传》:“老母在 洛 ,无復方寸,既奉恩贷,实若更生。”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遂令边雁转怕人,絶域何由达方寸?” 元 张可久 《朝天子·春思》曲:“泪粉涕痕,伤春方寸,飘零寄此身。” 清 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你千万不要再存糊涂念头,乱我方寸。”参见“ 方寸乱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