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萧散人事忧,迢遰古原行。

韦应物唐代〕《四禅精舍登览悲旧寄朝宗巨川兄弟

萧散人事忧,迢遰古原行。春风日已暄,百草亦复生。

跻阁谒金像,攀云造禅扃。新景林际曙,杂花川上明。

徂岁方缅邈,陈事尚纵横。温泉有佳气,驰道指京城。

携手思故日,山河留恨情。存者邈难见,去者已冥冥。

临风一长恸,谁畏行路惊。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萧散人事迢遰

萧散(蕭散)xiāo sàn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漢語大詞典》
人事 rén shì
(1).人之所为;人力所能及的事。《孟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磽,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南史·虞寄传》:“匪独天时,亦由人事。”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虽则因人事未尽,象 南京 的迅速溃退及 广州 的倏忽沦陷其间遗憾之处还是有着不少。”
(2).人情事理。《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 唐 韩愈 《题李生壁》:“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只是小的儿子不知人事,不知 王老爹 可肯要他做女婿?”
(3).指人世间事。《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南史·郑鲜之传》:“今如 滕羡 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 汉江 槎。” 严复 《原强》:“ 周 孔 所教,礼义所治,诸君聊用自娱则可耳,何关人事也耶!”
(4).泛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如:他昏迷过去了,人事不知。
(5).人为的动乱。《国语·越语下》:“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韦昭 注:“人事,谓怨叛、逆乱之萌也。”《汉书·吴王刘濞传》:“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极矣。”
(6).指仕途。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王瑶 注:“人事,指仕途。”《南史·臧焘传》:“顷之去官,以父母老家贫,与弟 熹 俱弃人事,躬耕自业。”
(7).说情请托;交际应酬。 晋 袁宏 《后汉纪·殇帝纪》:“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务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 晋 陶潜 《归田园居》诗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南史·恩倖传·戴法兴》:“而 法兴 、 明寳 大通人事,多纳货贿,凡所荐达,言无不行。”《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十年》:“子 乔 等三人,并学业,絶人事,侍疾家庭,足不出邑里。”
(8).指赠送的礼品。 唐 白居易 《让绢状》:“恩赐 田布 与臣人事绢五百匹。” 宋 许观 《东斋记事·人事物》:“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就放了你去。”《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还有几色菲人事,你权且收下。” 吴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 ﹞每次入朝,不但不送礼、纳贿,连普通的人事也不送,空手去,空手回。”
(9).男女间情欲之事。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如今长成十三岁,也晓的人事。”《红楼梦》第七四回:“或者年纪大些的,知道了人事。”
(10).官员的任免升降等事宜。今亦指对人员的管理使用和考核奖惩等项工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以人事譬之,同一迁官,尚书迁一级则宰相,典史迁一级不过主簿耳。”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六:“此外在人事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尽力爱护干部,一方面要认真执行纪律。”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这首先表现在政治部内上层人事的波动上。”
(11).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时间一长,矛盾就多了。人事纠纷,说不清楚。参见“ 人事关係 ”。  ——《漢語大詞典》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1.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3. 指父母之丧:丁~。
迢遰 tiáo dì
见“ 迢递 ”。  ——《漢語大詞典》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原 yuán《國語辭典》

原 [ yuán ]

  1. 本於、發生於。《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
  2. 推究根源。《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誌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3.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冉傳》:「冉首自劾退,詔書特原不理罪。」
  1. 根本。《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萬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也。」
  2. 廣大而平坦的地方。如:「平原」、「高原」。《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3.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原壤。
  1. 最初的、本來的。如:「原文」、「原著」、「原油」、「物歸原主」。
  2. 再。《淮南子·泰族》:「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資治通鑑·卷二七一·後梁紀六·均王貞明六年》:「閏月、庚申朔,蜀主作高祖原廟于萬里橋。」
  1. 本來。唐·薛能〈贈隱者〉詩:「甘貧原是道,苦學不為名。」《紅樓夢·第四二回》:「賈母原沒有大病,不過是勞乏了,兼著了些涼。」

原 [ yuàn ]

  1. 忠厚、拘謹。《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通「愿」。
行 háng/xíng《國語辭典》

行 [ xíng ]

  1.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难行」、「锦衣夜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 往。《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 移动、流动。如:「运行」。《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4. 流通。如:「流行」、「风行一时」、「通行全国」、「发行报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5. 做、从事。如:「行医」、「行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6. 实施。《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唐·孔颖达·正义:「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7. 经历。《聊斋志异·卷二·侠女》:「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8. 可以。如:「行不行?」、「行!放手去做吧!」、「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
  1. 道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 行书的简称。如:「行草」、「行楷」。
  3. 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饮马长城窟行〉。
  4. 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5. 姓。如汉代有行宏。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能干、干练。如:「你真行。」、「他在这方面行得很。」
  1. 不久、将要。如:「行将就木」。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1. 且。《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行 [ háng ]

  1. 行列。直列为行,横排为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2. 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 量词。计算成排东西的单位。如:「一行树」、「一目十行」。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 营业交易的机构。如:「银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库」。
  5. 职业。如:「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三句话不离本行」。
  6. 表处所,用于人称之后。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浒传·第一四回》:「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行 [ xìng ]

  1. 行为举止。如:「品行」、「操行」、「兽行」、「德行」。《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 [ hàng ]

  1. 参见「行行」、「树行子」等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