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稳坐篮舆横曳杖,十里西湖行乐。

陈霆明代〕《酹江月 日休,取山谷四休之意

容身何处,有青山、借我一丘一壑。稳坐篮舆横曳杖,十里西湖行乐。

春笋斋厨,午茶杯盏,世味从他薄。大都几屐,安闲便是丹药。

随分吟倚西风,醉眠苍石,心与浮云约。回首红尘名利事,勘破蝇头蜗角。

万卷藏书,百竿栽竹,有子承当着。乾坤老矣,一簪聊寄华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篮舆十里西湖行乐

稳 ( 穩 ) wěn
稳 [ wěn ]
     ◎ 安定,固定:~步。~定。~固。~健。~重(zhòng )。安~。站~。~如泰山。
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1.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2.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3.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4. 搭乘。如:「坐車」、「坐船」。
  5. 干犯。如:「坐法當死」。
  6.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7.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8.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1.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1.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2.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1.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篮舆(籃輿)lán yú
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晋书·孝友传·孙晷》:“ 富春 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 晷 躬自扶持。”《宋书·隐逸传·陶潜》:“ 潜 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 清 方文 《赠孙子穀》诗:“蹇予脚疾愁归路,直遣篮舆送到家。”  ——《漢語大詞典》
横 ( 橫 ) héng/hèng
横 [ héng ]
  1. 跟地面平行的,与“”、“”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2.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相对:~写。~排。~向。~斜。纵~。
  3.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相对:~贯东西。
横 [ hèng ]
  1.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2.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曳 yè《國語辭典》

曳 [ ​yì ]

语音
  1. 牵引。如:「牵曳」、「拖曳」。金·元好问〈石门〉诗:「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
  2. 飘摇。如:「摇曳」。《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1. 困顿。《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贫而不衰,贱而不恨,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唐·章怀太子·注:「曳,犹顿也。」

曳 [ ​yè ]

读音
  1. (一)​之读音。
杖 zhàng《國語辭典》

杖 [ zhàng ]

  1. 拄著走路用的棍子。如:「手杖」、「拐杖」。《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2. 泛称棍棒一类的东西。如:「擀面杖」。
  3. 古代的一种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杖罪释之。」
  1. 执、持。《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
  2. 凭恃、倚靠。《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 拷打。《唐语林·卷六·补遗》:「穆家法最峻,宁命诸子直馔,稍不如意,则杖之。」
十里
南北朝 王训 应令咏舞诗 笑态千金动,衣香十里传。
唐 杜甫 课伐木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 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飖十里雪如风。
唐 胡曾 咏史诗 邯郸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唐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 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
宋 苏轼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其一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元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 青山可是堪人恨,藏著中岩十里花。
元 刘因 闻角 馀哀到晓无寻处,吹作南湖十里霜。
元 虞集 画马二首 其二 春风十里闻芗泽,新赐金鞍不受骑。
元 马祖常 驾发上京 十里貔貅骑腰袅,一双日月绣旗幡。
元 萨都剌 题半山寺 龙归石洞半山雨,潮卷天风十里松。
元 郑元祐 月夜怀十五友,并引 其八 草堂、宾主 山色湖光秋十里,诗成应更刻琅玕。
元 陈高 游灵山寺 鳌背千年开佛国,鲸波十里隔人寰。
元 宋无 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二十一 直沽 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
金 王庭筠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韵府拾遗 纸韵》:家语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  ——《骈字类编》
西湖 xī hú
湖名。我国以“西湖”名者甚多,多以其在某地之西为义。(1)在 浙江 杭州 城西。 汉 时称 明圣湖 、 唐 后始称 西湖 ,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十处胜景。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轻舟短棹 西湖 好,緑水逶迤。”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西湖》。(2)在 广东省 惠州市 西,又名 丰湖 。 宋 杨万里 《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诗:“三处 西湖 一色秋, 钱塘 潁水 更 罗浮 。”(3)在 河南省 许昌县 城外。 金 元好问 《约严侯泛舟》诗:“风物当年小 洞庭 , 西湖 此日展江亭。”(4)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市区西。有 开化寺 、 宛在堂 、 桂斋 ( 林则徐 读书处)等胜迹。(5)在 安徽省 阜阳县 西北。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饯》诗:“ 西湖 清讌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漢語大詞典》
行乐(行樂)xíng lè
(1).消遣娱乐;游戏取乐。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唐 杜甫 《宿昔》诗:“宫中行乐秘,少有外人知。” 明 汪廷讷 《狮吼记·狭游》:“今日乘此春光,山川秀朗,约他同 琴操 行乐一番。”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用开水把人活活地烫死,做为自己行乐的手段。”
(2).见“ 行乐图 ”。
奏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