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更何论尚书绿野。

丁澎清代〕《御带垂金缕 饮严颢亭皋园,听白下庄蝶庵弹琴

小山攒翠清波绕,负郭都栽桑柘。渔蓑载酒,见竹篱灯火,居然村舍。

更何论尚书绿野。捉鼻东山犹未免,笑吾侪、早结耆英社。

但觞咏、共清夜。客抱琴来深树里,暮雀争喧,烟景如画。

冰弦乍拂,似楚峡猿吟,秋风叶下。正小雨竹窗清话。

传语诸君须少住,听捣衣一曲多潇洒。鼓琴者、庄生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何论尚书绿野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何论(何論)hé lùn
唐 宋 进士应试的一种文体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国初,《韵略》载进士所习有何论一首。 施肩吾 《及第勑》亦列其所习何论一首。何论盖如‘三杰佐 汉 孰优’,‘四科取士何先’之类。”  ——《漢語大詞典》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绿野 lǜ yě
(1).绿色的原野。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春晚緑野秀,巖高白云屯。” 唐太宗 《咏雨》:“和气吹緑野,梅雨洒芳田。”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既揄扬威力,颂美强者矣,復曰:吾爱 亚美利加 ,此自由之区,神之緑野,不被压制之地也。”
(2).指 唐 裴度 的别墅 绿野堂 。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此公( 裴度 )胸中亦未得全为无事人。 緑野 之游,岂易得哉!”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云霞深 緑野 ,卉木富 平泉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 緑野 天开 裴令 墅, 冶城 人识 谢公墩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