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惟蔡琰,择婿得鲍宣。
李彭〔宋代〕《余与刘壮舆先大父屯田父秘丞为契家壮舆又与予厚不数年皆下世今过其故居》
刘郎平昔居,门巷草芊芊。念我眼中人,骨惊泪潺湲。
中允实高蹈,倦游自丁年。问舍得匡庐,卜宅如涧瀍。
悬车著屋山,骑牛弄寒泉。秘书极精锐,笔下走百川。
口戈击奸佞,直声寰宇喧。诸郎排候雁,一一落云天。
独馀漫郎叟,高名星斗联。辟书日夜催,援毫录群仙。
几负丧明责,挂冠遂言旋。中河忽坠月,半岳遽摧巅。
孤嫠俱幽愤,一仆无复痊。传家惟蔡琰,择婿得鲍宣。
驱车官殊方,衡宇颓荒阡。坏壁蜗篆满,小窗蛛网悬。
翠蔼远山暝,苍苔修竹连。往时所憩树,相与听鸣蝉。
忽逢持斧翁,葆鬓青行缠。采薪收斜日,伐竹破疏烟。
沉痛迫中肠,裴回不能前。高明鬼得瞰,岂弟神所捐。
微吟复凄断,暮角西风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传家(傳家)chuán jiā
(1).传家事于子孙。《后汉书·郑玄传》:“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 李贤 注:“传家谓家事任子孙也。《曲礼》曰:‘七十老而传。’”
(2).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宋 苏轼 《再和许朝奉》诗:“传家有衣鉢,断狱尽《春秋》。” 清 吴伟业 《赠张以韬来鹤》诗:“草圣传家久著闻,斗看孤鹤下层云。”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 ——《漢語大詞典》
(2).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宋 苏轼 《再和许朝奉》诗:“传家有衣鉢,断狱尽《春秋》。” 清 吴伟业 《赠张以韬来鹤》诗:“草圣传家久著闻,斗看孤鹤下层云。”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动-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蔡 cài《國語辭典》
蔡 [ cài ]
名- 野草。《说文解字·艸部》「蔡」字·清·段玉裁·注:「草生之散乱也。」《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剌,昆虫毒噬。」
-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唐·元稹〈芳树〉诗:「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带。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蔡墨。
蔡 [ sà ]
动- 流放、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晋·杜预·注:「蔡,放也。」
琰 yǎn《國語辭典》
琰 [ yǎn ]
名- 一种美玉。《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鼌采琬琰,和氏出焉。」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赉善胜威胜刀启〉:「冰锷含彩,雕琰表饰。」
- 琰圭的简称。参见「琰圭 」条。
择婿(擇壻)zé xù
亦作“ 择婿 ”。
(1).挑选女婿。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本朝公卿多有知人之明,见於择壻与辟客。”
(2).挑选夫婿。《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这姐姐当日在庙里苦苦的给我择婿,你妹夫是苦苦的向他辞婚。” 许地山 《危巢坠简·解放者》:“义父因为我已近成年,他自己也渐次老弱,急要给择婿。” ——《漢語大詞典》
(1).挑选女婿。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本朝公卿多有知人之明,见於择壻与辟客。”
(2).挑选夫婿。《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这姐姐当日在庙里苦苦的给我择婿,你妹夫是苦苦的向他辞婚。” 许地山 《危巢坠简·解放者》:“义父因为我已近成年,他自己也渐次老弱,急要给择婿。”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鲍 ( 鮑 ) bào
鲍 [ bào ]
- 〔~鱼〕❶咸鱼,如“如入~~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❷鳆鱼的俗称。
- 姓。
宣 xuān《國語辭典》
宣 [ xuān ]
动- 散播、发扬。如:「宣传」。《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斩曲几文〉:「谄谀宜惕,正直宜宣。」
- 发散、疏通。如:「宣泄怨气」。《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
- 表达、说明。如:「心照不宣」。《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宋·苏轼〈贺蒋发运启〉:「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 知道、明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 以君王的命令传召臣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
- 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 姓。如明代有宣仲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