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心痗癸秋朏,思乐甲昼永。

朱圭清代〕《移居鄂不草庐翁覃溪同年作诗见赠次韵奉答

远游焦反巢,重载牛出泞。十年悔已迟,二尺檠可秉。

昔君抱一经,负郭无半顷。射艺纁襦单,崭角绿鬌立。

鷇音捷昆叫,童咏争春𥧃}。磷坚厉方须,翻水成已省。

枚赋子真皋,苏策我惭颍。心痗癸秋朏,思乐甲昼永。

窥园苞天葩,听潇远人境。朱弦未成声,雪萼正开岭。

合瑴两清越,联珠乍嘒耿。秕粟或飏前,金针实脱颖。

国香发韘觿,天爱夷暾炳。麻衣寒不掩,浆歠日愁并。

似甘决踵贫,不耻结驷骋。跫喜独逃虚,庚诺谁呼井。

幽居阅燧火,奇文露晶炯。俄闻排云泪,忽制追风影。

北空五花散,南徙八翮整。诗成鸡休购,语出粤佗警。

拥轩气如虹,穿榻学更静。蕙转誉髦乐,箠折不率屏。

高摩赤霄温,回翔玄阁泠。琅嬛启键闭,猎碣搜榛梗。

宵稽下太乙,晷较攀大丙。竿吹不自量,肉食久窃鼎。

圣恩鉴臣慵,史笔仗公等。具迩亶其然,如愿心所请。

新知艳种桃,旧雨忆卖饼。忘筌岂无鱼,断干尚有绠。

卅载但俯仰,万籁何疆町。三秋感月破,一梦怜裳褧。

学道守予雌,读书羡子猛。雕虫已袖手,集腋思挈领。

节三阐潜光,尺五求中景。咬根可素饱,醉心漫狂醒。

卜邻兄得同,纡辙子非迥。久要定忘形,薄酌差胜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昼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痗 mèi《國語辭典》

痗 [ mèi ]

  1. 病。唐·刘禹锡〈谒柱山会禅师〉诗:「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沉痗。」《聊斋志异·卷七·梅女》:「年十六岁,无问名者,父母忧念成痗。」
  1. 忧伤。《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癸 guǐ《國語辭典》

癸 [ guǐ ]

  1. 天干的末位。
  2. 妇女的月经。参见「癸水 」条。
  3. 姓。如宋代有癸仲。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朏 fěi/kū《國語辭典》

朏 [ fěi ]

  1. 未盛明时的月光。《说文解字·月部》:「朏,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周书曰:『丙午朏。』」
  2. 每月初三,上弦月的月光。《书经·召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它。」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甲 jiǎ《國語辭典》

      甲 [ jiǎ ]

      1. 天干的第一位。
      2. 古代軍人穿的護身衣物。以皮革或金屬片製成。如:「盔甲」、「鎧甲」、「披甲」。《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3. 指軍人、兵士。《左傳·宣公二年》:「伏甲將攻之。」
      4. 動物身上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如:「龜甲」、「鱗甲」。
      5. 手指、腳趾上的角質硬殼。如:「指甲」、「腳趾甲」。
      6. 引申為圍護於物體外的堅硬保護殼。如:「裝甲車」。
      7. 古代基層治安制度的戶口編制名稱。如:「保甲」。元·施惠《幽閨記·第六齣》:「奉上司明文,遍張文榜,畫影圖形,十家為甲,排門粉壁,各處挨捕。」
      8. 量詞。臺灣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甲有二千九百三十四坪,等於零點九七公頃。
      1. 等第最優的。如:「甲等」、「甲級」。
      1. 超出群眾、位居首位。如:「富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
      1. 假定的代名詞。如:「某甲」、「甲地」。北齊·顏之推〈還魂志〉:「婢逐呼云:『某甲欲奸我!』濟即令人殺之。」

      甲 [ jià ]

      1. 動物名。指甲魚。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甚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供食用,甲殼可入藥。也稱為「鱉」。
      昼永(晝永)zhòu yǒng
      白昼漫长。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李元亮诗启》:“ 元亮 亦工诗,如‘人闲知昼永,花落见春深’。” 宋 林逋 《病中谢马彭年见访》诗:“山空门自掩,昼永枕频移。”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逼女更夫》:“昼永人閒谁作侣,消磨白日无过只仗琴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