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词工春欸乃,宝炉香热昼氤氲。
翠竹离离一径分,石床清思渺秋云。写成唐宋新图障,识得商周古篆文。
金缕词工春欸乃,宝炉香热昼氤氲。旧时雅致今何似,坐对灵山若识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金缕(金縷)jīn lǚ
(1).指金缕衣。 三国 魏 曹丕 《营寿陵诏》:“丧乱以来, 汉 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2).指金丝。 唐 白居易 《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清 陈维嵩 《采桑子·为汪蛟门题画册》词之四:“玉树宫墙,金缕鞋帮,胆怯潜提出洞房。”
(3).金属制成的穗状物。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幢号摩尼,旛悬金缕。” 唐 温庭筠 《定西番》词:“双鬢翠霞金缕,一枝春艷浓。” 华锺彦 注:“金鏤,釵穗也。”
(4).曲调《金缕曲》、《金缕衣》的省称。 唐 罗隐 《金陵思古》诗:“綺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 海门 。”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举大白,听《金缕》。” 明 唐寅 《题桑》诗:“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清 李渔 《玉搔头·呼嵩》:“常虑韶光同逝水,《金缕》一日歌千遍。”
(5).指柳条。 唐 戴叔伦 《长亭柳》诗:“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金缕毿毿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华锺彦 注:“金缕,柳条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夏公命将》:“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金缕。” ——《漢語大詞典》
(2).指金丝。 唐 白居易 《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清 陈维嵩 《采桑子·为汪蛟门题画册》词之四:“玉树宫墙,金缕鞋帮,胆怯潜提出洞房。”
(3).金属制成的穗状物。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幢号摩尼,旛悬金缕。” 唐 温庭筠 《定西番》词:“双鬢翠霞金缕,一枝春艷浓。” 华锺彦 注:“金鏤,釵穗也。”
(4).曲调《金缕曲》、《金缕衣》的省称。 唐 罗隐 《金陵思古》诗:“綺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 海门 。”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举大白,听《金缕》。” 明 唐寅 《题桑》诗:“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清 李渔 《玉搔头·呼嵩》:“常虑韶光同逝水,《金缕》一日歌千遍。”
(5).指柳条。 唐 戴叔伦 《长亭柳》诗:“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金缕毿毿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华锺彦 注:“金缕,柳条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夏公命将》:“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金缕。” ——《漢語大詞典》
词 ( 詞 ) cí
词 [ cí ]
-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
-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
-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谱。~牌。~调(diào )。~韵。~曲。
工 gōng《國語辭典》
工 [ gōng ]
名- 有专门技术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如:「木工」、「矿工」、「水电工」。《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技巧。如:「唱工」、「雕工」、「巧夺天工」。唐·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 劳动生产的作业。如:「上工」、「加工」、「怠工」。
- 大规模、有计划的建设。如:「施工」、「竣工」。
- 工业的简称。如:「化工」。
- 一种古代乐谱上的音阶符号。参见「工尺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擅长。如:「工于心计」。《韩非子·五蠹》:「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 精致、巧妙。如:「工整」。《红楼梦·第四八回》:「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名-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 生機。如:「妙手回春」。
-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欸乃 ǎi nǎi
(1).象声词。摇橹声。 唐 元结 《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 唐 柳宗元 《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緑。” 清 黄遵宪 《夜宿潮州城下》诗:“艣声催欸乃,既有晓行船。”
(2).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 宋 陆游 《南定楼遇急雨》诗:“人语朱离逢 峒獠 ,櫂歌欸乃下 吴 舟。”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櫓咿哑。”
(3).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 唐 刘言史 《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閒歌欸乃深峡里。” 宋 叶适 《灵岩》诗:“亡王未亡时,絶色馆孤峻。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 ——《漢語大詞典》
(2).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 宋 陆游 《南定楼遇急雨》诗:“人语朱离逢 峒獠 ,櫂歌欸乃下 吴 舟。”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櫓咿哑。”
(3).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 唐 刘言史 《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閒歌欸乃深峡里。” 宋 叶适 《灵岩》诗:“亡王未亡时,絶色馆孤峻。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 ——《漢語大詞典》
宝炉(寶爐)bǎo lú
熏香炉的美称。《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一时仙乐数声,画阁开处,左有金童,右有玉女,手提宝炉,焚着白檀紫降,引了那 帝释天尊 、 悦意夫人 出来。” ——《漢語大詞典》
香 xiāng《國語辭典》
香 [ xiāng ]
名- 芬芳美好的气味。如:「花香」、「书香」、「粉香」。
- 用香料制成棒、线、球、饼的东西,可供拜祭鬼神或驱除蚊虫。如:「线香」、「檀香」、「烧香」、「蚊香」、「焚香操琴」。
- 比喻女子。如:「怜香惜玉」、「香消玉殒」。
- 姓。如战国时齐国有香居。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亲吻。如:「香一香脸」、「香一下好吗?」
- 气味美好。如:「香茗」、「香泉」、「这饭很香。」唐·杜甫〈古柏行〉:「香叶曾经宿鸾凤。」
- 与女性有关的。如:「香闺」、「香魂」、「香汗淋漓」。元·王德信〈十二月过尧民歌·自别后遥山隐隐〉曲:「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 酣畅。如:「吃得很香」、「睡得很香」。
热 ( 熱 ) rè
热 [ rè ]
- 温度高,感觉温度高,与“冷”相对:~水。~带。灼~。~度。水深火~(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 身体发烧:~症。
- 使温度升高:~敷。
- 情意深:~心。~情。~忱。~切。~血。~爱。
- 旺、盛:~闹。~潮。~火朝天。
- 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中。
- 受很多人普遍欢迎、关注的:~销。~门儿。
- 物理学上指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发出的一种能:~能。~力学(研究热能和别种能相互转化的科学)。
- 放射性强:~核武器。
昼 ( 晝 ) zhòu
昼 [ zhòu ]
- ◎ 白天:~夜。白~(白天)。
氤氲 yīn yūn
(1).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白虎通·嫁娶》引《易》:“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按,今本《易·繫辞下》作“絪緼”。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自氤氲混沌之世, 驪连 、 栗陆 之君,卦起龙图,文因鸟迹。”《旧唐书·李义府传》:“邃初冥昧,元气氤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贾相寿词》:“听万物氤氲,从来形色,每向静中覷。”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 松乔 伦,亦无英魄与烈魂;彼但堕落鬼与神,太乙主宰先氤氲。”
(2).迷茫貌;弥漫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华扇赋》:“效虬龙之蜿蝉,法虹霓之氤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汉武帝 获寳鼎於 汾 阴,将荐之 甘泉 。鼎至 中山 ,氤氲有黄云盖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只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孽海花》第一回:“但觉春光澹宕,香气氤氲,一阵阵从帘缝里透出来。” 朱自清 《冬天》:“﹝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3).指弥漫的烟气。 曹禺 《日出》第一幕:“﹝ 陈白露 ﹞自己很熟练地燃上香烟,悠悠然吐出淡蓝色的氤氲。”
(4).浓烈的气味。多指香气。 南朝 梁 沈约 《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氲透骨。”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因为她所留下的氤氲在她走了之后却专门在他的嗅觉上作用起来。” ——《漢語大詞典》
(2).迷茫貌;弥漫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华扇赋》:“效虬龙之蜿蝉,法虹霓之氤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汉武帝 获寳鼎於 汾 阴,将荐之 甘泉 。鼎至 中山 ,氤氲有黄云盖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只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孽海花》第一回:“但觉春光澹宕,香气氤氲,一阵阵从帘缝里透出来。” 朱自清 《冬天》:“﹝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3).指弥漫的烟气。 曹禺 《日出》第一幕:“﹝ 陈白露 ﹞自己很熟练地燃上香烟,悠悠然吐出淡蓝色的氤氲。”
(4).浓烈的气味。多指香气。 南朝 梁 沈约 《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氲透骨。”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因为她所留下的氤氲在她走了之后却专门在他的嗅觉上作用起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